那天下午,我和老陈蹲在公司楼下的吸烟区,他猛嘬了一口烟,突然问我:“你说,咱们这些小散户天天嚷嚷着‘做T’,到底图个啥?”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里带着七分困惑三分不甘。我盯着水泥地上被踩扁的烟蒂,忽然觉得这个问题像极了股市里那些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的操作——人人都说自己在“做T”,但真正摸透其中门道的,恐怕十不存一。
所谓“做T”,官方解释是“T+0交易策略的变通玩法”——当天买卖同一支股票,赚取盘中波动差价。但这解释太像教科书里的干瘪定义,就像说“爱情是多巴胺分泌”一样毫无温度。以我混迹A股五年的血泪经验看,做T更像是一场与自我心性的贴身肉搏。
去年科创板最疯的那阵子,我盯着某只芯片股整整两周。早盘冲高时我贪心没抛,午后跳水时又幻想反弹,结果当天亏损扩大至8%。这种经历让我意识到,做T本质上不是技术博弈,而是人性试炼。市面上那些“五分钟MACD金叉战法”或“量比突破口诀”,说到底只是给侥幸心理披上理论外衣。真正能持续盈利的做T者,往往把策略机械化到近乎冷酷——设定3%止盈就绝不贪5%,破位2%止损时手起刀落绝不回头。这反人性的操作逻辑,恰是多数人失败的根源。
有意思的是,做T在不同市况下竟呈现完全相反的生态。牛市里它像给收益加杠杆的甜点,去年新能源板块单日波动常超10%,我认识某位职业交易员靠半仓滚动操作,月收益竟跑赢持仓不动策略两倍;但到了熊市,这玩意就成了绞肉机——今年四月连续阴跌中,试图抄底做T的散户几乎全军覆没,盘中的每一次“技术反抽”都是更深度套牢的诱饵。
更值得玩味的是,做T正在重塑散户的持股心态。传统价值投资者强调“陪伴企业成长”,而做T者则把股票当成脉冲心电图——他们不关心公司基本面,只盯着分时图上的尖刺波动。这种异化某种程度上反映了A股的投机底色:当制度性T+0迟迟不落地,散户只能戴着镣铐跳舞,在T+1的框架里寻找脆弱的套利空间。
有次在陆家嘴某私募交流会上,某基金经理醉后吐真言:“现在散户做T,就像在超市免费试吃区想靠尝味道吃饱饭。”这话虽刻薄却点出残酷现实——没有资金优势和信息渠道的普通人,用高频交易对抗机构算法,无异于手持长矛挑战加特林。
或许真正的破局点在于重构认知:做T不该是致富密码,而是仓位管理的调节器。我自己现在只拿两成仓位做练习,更像保持盘感的健身操。记得有次成功在宁德时代上T出0.6%差价,虽不够覆盖手续费,但那种精准踩准节奏的愉悦,远胜盲目持仓赚5%的麻木感。
烟雾渐渐散尽时,老陈把烟头摁灭在垃圾桶上:“所以做T就像谈恋爱,不能太认真也不能不认真?”我笑着摇头——它更像高空走钢丝,既要相信技术能保命,也得明白脚下从来都是万丈深渊。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