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个四十岁还在还房贷的IT男突然问我:”你说我该买基金还是搞理财?银行经理把年化吹到4.5%,但刷短视频又说基金定投能翻倍——”他猛灌一口啤酒,”最操蛋的是,所有人都说自己的产品最保险。”
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咖啡厅偶遇的场面。某个私募经理一边搅动拿铁一边对客户说:”风险控制就像谈恋爱,既要激情又要安全。”当时我差点把咖啡喷出来——金融圈的比喻总是这么既精准又荒谬。
其实很多人搞反了逻辑。他们纠结”哪个更保险”,却忘了先问”保险到底是什么意思”。是绝对不亏本?还是亏损概率低于10%?或者是跑赢通胀就算赢?我见过把养老钱投R3级理财的大妈,也见过用信用卡套现买指基的年轻人,他们都以为自己找到了”保险”的圣杯。
说说我的血泪史。2018年我把年终奖拆成两半,一半买了某行明星理财,另一半扔进当时正火的消费基。结果很有趣:理财确实按约兑付了4.2%,但基金净值在-15%和+25%之间反复横跳两年后,最终收益竟高出理财三倍——当然,这期间我经历了至少五次想割肉的冲动。
现在你明白问题的吊诡之处了吗?所谓”保险”根本不是产品属性,而是时间函数。银行理财像温吞的婚姻——承诺给你安稳却可能偷偷贬值(记得90年代的8%定期吗);基金则像热烈的恋爱——让你心跳加速却可能修成正果。最讽刺的是,当下刚兑打破后,某些理财产品的实际风险曲线已经开始和债基暧昧地重叠。
最近有个现象很有意思:余额宝规模首次下降时,大量资金并没有流向传统理财,而是涌入了FOF基金。这就像人们突然发现,与其相信单个保镖(银行理财),不如雇个专业保镖团队(基金组合)。当然,这个比喻也有漏洞——团队内讧起来可能更糟糕。
如果你非要我给个建议,我会说:忘记”保险”这个伪命题。重点是你能否承受某天打开手机看到-8%时的手抖,能否接受三年定期可能跑不过通胀的无奈。就像我认识的一位私募大佬说的:”真正的风控不是选择产品,是认知自己性格的裂缝。”
所以下次有人再问这个问题,或许该倒杯威士忌反问:你害怕的究竟是损失本金,还是错过行情?是夜不能寐的焦虑,还是事后拍断大腿的悔恨?这些答案,比任何产品说明书都更能告诉你真相。
(后记:昨晚老王发来消息,说他最终买了国债逆回购——看,人类对安全的渴望永远能创造第三条路)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