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狂欢下的冷思考: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钱吗?

上周参加一个创投圈酒会,听着满场”Pre-A轮””B+轮””估值翻倍”的喧嚣,我突然想起三年前在硅谷遇到的一个场景——某个估值十亿的共享办公企业,创始团队挤在消防通道里啃三明治,因为他们的豪华会议室正被投资方占用做尽调。这种割裂感,至今让我如鲠在喉。

现在每看到融资新闻,我总会下意识换算:某公司融了2亿,假设平均年薪50万,这笔钱够养400个工程师整整一年。但现实往往是,钱到账后最先扩张的却是市场部和PR团队。有个做SaaS的朋友私下吐槽,他们B轮后被迫把30%精力用在给投资人做精美PPT上——”有时候觉得不是在创业,而是在经营一家专门生产数据曲线的影视公司”。

最让我困惑的是资本对”增长”的病态执着。去年某生鲜平台融了5个亿,结果是把原本健康的复购率数据,硬生生用补贴砸成注水的GMV。这就像给运动员注射兴奋剂,短期成绩光鲜,但肌腱早已发出哀鸣。我见过太多团队在资本裹挟下,把”解决真问题”的初心扭曲成”制造假数据”的行为艺术。

有意思的是,最近和一些95后创业者聊天,发现新思潮正在萌芽。有人主动把估值砍掉20%换取更宽松的对赌条款,还有团队在TS里明确写入”拒绝盲目扩张”的附加条款。这种反脆弱的资本观,或许比那些虚高的融资额更值得关注。

最新融资信息

资本本该是创业的助燃剂,现在却常变成炫富的烟花秀。下次看到融资新闻时,不妨多问一句:这笔钱究竟会变成产品里的代码、工厂里的设备,还是又一场发布会的香槟塔?在这个数字游戏里,有时候拒绝融资比疯狂融资更需要勇气。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后,我撤回了某个项目的跟投意向——他们CEO的朋友圈晒融资额的速度,比用户投诉的响应速度快了整整48小时)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082/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2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