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创业变成一场精致的表演
去年冬天,我在一个创业路演现场看到这样一幕:一个穿着黑色高领毛衣的年轻人,用近乎诗意的语言描述着他的”社交元宇宙”项目。投影幕布上跳动着精美的PPT,满屏都是”颠覆式创新”、”痛点”、”蓝海”这样的词汇。台下投资人频频点头,而我注意到他的Demo其实只是一个粗糙的聊天室原型。这让我想起五年前在798艺术区看到的另一场路演,同样的激情,同样的术语,只是项目从”O2O”变成了”区块链”,现在又变成了”AI赋能”。
创新焦虑下的集体表演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创业神话包裹的时代。媒体热衷于报道那些辍学创业的天才少年,那些三年上市的独角兽传奇。这种叙事制造了一种集体焦虑——仿佛如果你不去创业,不去”改变世界”,就是在虚度人生。于是我们看到咖啡馆里挤满了谈项目的年轻人,孵化器的工位永远供不应求,每个人都急切地想要证明自己正在做一件”颠覆性”的事情。
但真相往往是残酷的。我认识的一位连续创业者告诉我,他花了三年时间才明白一个道理:大部分所谓的创新,不过是在给旧酒换新瓶。他曾经为了迎合投资人口味,把自己的家政服务平台包装成”共享经济生态”,结果发现本质上还是在做保洁中介。”有时候我觉得我们不是在创业,而是在玩一种复杂的文字游戏。”他说这话时眼神里的疲惫,比任何创业鸡汤都更有说服力。
当创业沦为一种社交货币
在今天的社交场合,”创业者”这个身份自带光环。我参加过不少所谓的创业者聚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交换名片时,更在意的是对方的融资轮次和估值,而不是产品本身。有位做餐饮的朋友苦笑着告诉我,自从他把小吃店包装成”新消费品牌”后,收到的合作邀约突然多了起来。”同样的麻婆豆腐,叫’传统川菜’没人理,叫’味觉新零售’就突然变得性感了。”
这种异化现象让我想起大学时读过的一个经济学概念——”信号传递”。当真实的创新越来越难,人们就开始在表象上下功夫。精致的BP、时髦的术语、夸张的增长曲线,这些都在传递同一个信号:看我多创新。但剥开这些包装,内核往往空空如也。
另一种可能:微小而真实的改变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什么是值得尊敬的创业。去年我在成都遇到一位退休教师,她用积蓄开了一家社区书店,每周组织老人读书会。没有PPT,没有融资,甚至没有”商业模式”,但她解决了真实存在的问题——社区老人的孤独感。这种小而美的尝试,在当下的创业叙事中几乎隐形,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我越来越相信,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它可能是一个程序员为了解决自己工作中的小麻烦写的脚本,可能是一个家庭主妇改良的菜谱,可能是一位乡村教师设计的教学游戏。这些创新不性感,不宏大,但它们是鲜活的、扎根于真实需求的。
写在最后
回到开头那个路演现场。活动结束后,我看到那位”社交元宇宙”的创始人在后台焦急地打电话,似乎在为下个月的工资发愁。这一幕构成了绝妙的隐喻:在创业这场盛大的表演中,我们常常把想象力用在了包装上,而不是解决问题本身。
或许创新本不该如此艰难。放下那些华丽的术语,回到问题本身;少谈些”改变世界”,多看看身边具体的人——这才是创业最朴素的起点。毕竟,历史上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创新,往往始于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事情能不能做得更好一点?”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