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去年冬天,我在深圳科技园遇到老同学阿杰。他西装革履地从写字楼冲出来,领带歪斜地挂在脖子上,手里攥着半杯冷掉的咖啡。”又加班?”我问。他苦笑着晃了晃手机:”这破钉钉,半夜三点都能收到老板语音。”就在同一栋楼的星巴克,另一个朋友小林正眉飞色舞地向我展示他的智能水杯创业项目,桌上散落着七张被拒的投资人名片。
这场景像极了当代年轻人的生存寓言——我们都在逃离某种生活,却往往只是从一种牢笼跳进另一个笼子。
(二)
人们总爱把创业和就业对立起来讨论,就像在比较苹果和橙子哪个更像水果。但真正吊诡的是,这两件事在本质上共享着相同的悖论:它们都承诺给你自由,却又暗中标好了枷锁的价格。
我见过太多创业者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老板模样。去年帮一个做文创的朋友设计LOGO,他最初信誓旦旦要”打造没有996的乌托邦”。半年后再见,他眼下的青黑比当年我们吐槽的部门主管还要深重。”没办法,投资人的对赌协议像把刀悬在头上。”说这话时,他正用钉钉给员工发加班通知。
(三)
就业就更好吗?我表妹在互联网大厂的遭遇堪称现代版变形记。这个曾经在辩论赛上痛斥资本异化的哲学系高材生,现在朋友圈全是”感恩遇见””团队赋能”之类的黑话。直到某个深夜她喝醉后打来电话:”哥,我现在每天最快乐的时候,是躲在厕所隔间刷招聘软件的五分钟。”
这让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里那个出狱后自杀的老布。有时候可怕的不是围墙,而是被规训得再也离不开围墙的惯性。现在很多年轻人把”上岸”挂在嘴边,殊不知某些岸上早埋好了新的地雷。
(四)
或许我们该停止这个非此即彼的愚蠢问题。就像问”要爱情还是要面包”一样,真正的高手都懂得在面包里夹培根。我认识个斜杠青年,白天是外企工程师,晚上经营着小众香水调配工作室。他说:”我的安全感不在于选择哪条路,而在于永远保留切换赛道的能力。”
这倒提醒了我:在算法统治世界的今天,或许最大的叛逆就是拒绝被简单归类。那些真正活明白的人,早把人生调成了”混合模式”——该跪着赚钱时不含糊,该站着追梦时不手软。毕竟,成年人的世界哪有什么标准答案,不过是在各种妥协中,小心守护着那点不肯熄灭的火苗。
(尾声)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我”该创业还是就业”,我可能会建议他去菜市场观察摊贩。那些凌晨四点进货的夫妻档,既是为生计所迫的打工者,又是自负盈亏的创业者。他们身上有种被中产话语忽视的智慧:当你在为生存全力奔跑时,根本不会纠结脚下踩的是跑步机还是旷野。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