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798见了个做AI绘画的朋友,两杯精酿下肚他就开始倒苦水:“BP改了十八版,见了二十家机构,都说技术牛逼但就是不投。”我盯着杯子里摇晃的泡沫突然笑出声——这场景让我想起去年在望京车库咖啡目睹的荒诞剧:某个区块链项目方拿着白皮书追着投资人喊“您就当买张彩票”,结果被保安请了出去。
投资人买的从来不是项目
很多人把融资误解成产品展示会,恨不得把技术架构拆碎了塞进对方脑子里。但真正玩明白的人都知道,VC赌的从来不是代码本身——他们是在为“可能性”买单,更准确地说,是在为“你编织可能性的能力”买单。
我记得第一次带团队见真格基金时,在电梯里把原定的技术路线图全撕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马克笔在餐巾纸上画了条曲线:“您看,现在所有AI公司都在卷模型参数,但我们打算带用户回到2000年——那时候网民觉得在聊天室换字体颜色就是顶级体验。”结果对方盯着那块晕染的油渍看了十秒,隔周就打了TS。
反直觉的暴力美学
现在教你个邪典打法:下次见投资人前,先往自己项目最漂亮的环节狠踹两脚。去年有个做元宇宙社交的团队,见人就说“我们延迟率比竞品低0.3毫秒”,融了半年没声响。后来我让他在Demo时故意制造卡顿,当虚拟形象突然抽搐着穿模时,他指着屏幕说:“看,这才是真实世界该有的毛边感——完美主义是Web2.0的毒药。”
结果?那个以苛刻闻名的以色列基金当场拍了桌板:“终于有人敢把遮羞布扯了!”有时候破绽比完美更性感,毕竟投资人早看腻了镀金的PPT神话。
融资节奏比金额重要
见过太多团队在种子轮非要抠500万估值,错过黄金推进期。其实早期融资像冲浪——你得在浪头刚起的瞬间借力,而不是等巨浪滔天时才找冲浪板。去年帮个硬件团队谈天使轮,本来能拿300占15%,我逼着他们150万出让20%。多余的钱换来什么?提前三个月铺渠道,等竞品醒悟时货已经塞进了顺丰的仓库隔间。
有时候真觉得融资像谈恋爱,死攥着婚前协议不放的人,往往洞房夜才发现对方早跟隔壁老王领了证。
尾声:留个话头
最近总在深夜接到加密电话,那头是嘶哑的嗓音问“能不能带见红杉的人”。我通常会把手机搁在威士忌杯旁,让冰块碰撞声代替回答。这个行业的魔幻就在于,有人用三页脑图能撬动九位数,有人熬三百夜PPT却换不来一杯瑞幸咖啡。
或许该换个思路:当你在咖啡馆第100次复述商业模式时,真正该说服的或许不是对面那个穿始祖鸟的投资人,而是三年前那个蹲在城中村出租屋里,眼睛发亮着说“老子非要改变点什么”的自己。
(说完这些我得赶紧删记录,毕竟有些实话就像暗网交易——可以干但不能说)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