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方资本遇上东方玄学:霸菱香港中国基金的魔幻现实主义

说实话,我第一次听说“霸菱香港中国基金”这名字时,脑海里浮现的竟是维多利亚时期穿着燕尾服的英国绅士,手里却攥着一本周易在陆家嘴的星巴克排队的画面——这种文化错位感荒诞得让人想笑,却又精准地概括了这类跨境投资的本质。

去年在湾仔一家隐蔽的speakeasy酒吧里,我遇到个自称管理过这类基金的英国人。威士忌冰球在他杯子里转第三圈时,他突然说:“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我们每天用Bloomberg终端分析茅台酒的K线图,但真正决定要不要加仓的瞬间,靠的却是风水师傅说紫微星移宫。”他当时醉眼朦胧地比划着,“量化模型和占卜罗盘在交易桌上平起平坐——这就是中国市场的魔幻现实主义。”

这种分裂感或许正是问题的核心。当西方那套DCF模型(现金流折现法)撞上中国特色的政策市,就像用游标卡尺测量流动的江水。我见过太多分析师彻夜不眠调整估值参数,结果第二天早上一纸“双减”文件就让所有计算变成废纸。某种程度上,这类基金更像是在玩一种高级的隐喻游戏——你以为在分析财报,实际上在解读北京某会议室里茶杯摆放的微妙角度。

最让我着迷的是其中的认知差套利。西方投资者总执着于寻找“中国的苹果”“中国的亚马逊”,但真正赚到暴利的,反而是那些理解“社区团购本质是数字时代的供销社”的人。就像我认识的那个利物浦老头,靠着重读毛选来预判监管趋势,收益率竟跑赢所有MIT毕业的量化天才。这或许印证了某个残酷的真相:在中国市场,政治经济学永远比教科书经济学重要得多。

但吊诡之处在于,当所有人都开始玩这套游戏时,超额收益反而消失了。现在连UBS的报告都开始引用“共同富裕指数”,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在电话会议里熟练使用“内卷化”这样的本土黑话——当东方玄学被西方机构标准化为新的估值模型时,那种信息不对称的红利正在加速消亡。

站在2023年的拐点上,我反而觉得这类基金需要一场存在主义拷问:当你的超额收益既不能纯粹靠西方模型复制,又无法持续依赖东方秘术时,真正的护城河到底是什么?或许答案藏在那位英国醉汉的后半句话里:“现在我把罗盘和终端都扔了,只看菜场大妈用哪个App买青菜——这才是最真实的China Alpha。”

霸菱香港中国基金

(后记:写完这篇时收到推送,某百亿基金刚刚聘请了易经顾问团队。看吧,现实永远比虚构更荒诞。)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031/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2天前
下一篇 2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