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路过建设银行,发现原本熟悉的网点招牌下,竟挂上了”数字金融体验中心”的标识。玻璃门内,曾经排着长队等候办理业务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几台崭新的智能柜员机和一位正在指导客户使用手机银行的大堂经理。我不禁停下脚步——这家陪伴了我二十多年的银行网点,正在以一种我既熟悉又陌生的方式蜕变。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老家县城看到的另一番景象。那里的建行网点依然人声鼎沸,老人们攥着存折排队取养老金,小商户忙着兑换零钱。同一个银行品牌,在不同时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也许,我们正在见证一个金融服务的”双轨制”时代:一边是数字化浪潮下的智慧银行,另一边则是维系着传统金融毛细血管的社区网点。
有意思的是,就在大多数人都认为物理网点将逐渐消亡时,建行却在某些区域逆势扩张。我曾与一位支行行长聊过,他说出了一个反直觉的观点:越是数字化时代,线下网点的情感连接价值反而越凸显。当所有交易都能在手机上完成时,人们更需要一个能面对面咨询理财、交流投资想法的地方。他们的网点正在尝试转型为”金融会客厅”,甚至定期举办投资沙龙和财商讲座。
不过这种转型谈何容易。我发现很多网点的智能化改造还停留在表面——添置几台机器,减少几个柜员。但真正需要改变的是服务理念和人员素质。有一次我亲眼见到一位老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柜员机而焦虑不已,而工作人员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请您点击屏幕上的按钮”。科技应该是温暖的桥梁,而不是冰冷的围墙。
最让我担忧的是,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那些不擅长使用智能设备的群体正在被悄然边缘化。我的姑妈至今不敢使用手机银行,她只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银行网点。当越来越多的业务被迁移到线上,这些人的金融权利该如何保障?也许网点不应该一味追求”减员增效”,而是要思考如何成为弥合数字鸿沟的纽带。
换个角度看,网点的价值或许从来就不只是办理业务。它曾经是社区的金融地标,是街坊邻居碰面寒暄的场所,甚至承载着许多人的记忆——我记得小时候母亲总是带我去网点存压岁钱,那庄严的大理石柜台和哗啦啦的点钞声,构成了我对”财富”的最初想象。这种体验感,是再流畅的APP也无法替代的。
如今每次走进建行网点,我都能感受到这种新旧交织的张力。智慧柜员机的蓝光与传统的木质柜台相映成趣,手机银行的二维码与老式的存款单并存。这种过渡期的混乱感,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或许不久的将来,网点会进化成我们完全陌生的模样,但无论如何,它都不应该忘记金融服务最本质的使命——为人服务。
站在网点门口,我突然想到:当所有银行都变得千篇一律的”智能”时,那些保留着人情味与烟火气的网点,会不会反而成为最珍贵的存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