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老兄突然拍着桌子说:“我算是看透了,什么价值投资,什么明星基金经理,全是割韭菜的套路!”他去年重仓的那只明星基金,今年净值已经腰斩过半。老王红着眼睛问我:“你说,咱们这基金业,到底是投资圣地还是高级赌场?”
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咖啡厅偶遇的一位基金经理。当时他正眉飞色舞地讲着“颠覆性创新”“赛道理论”,周围一圈投资人听得如痴如醉。今年再见时,他正在朋友圈卖起了武夷山岩茶——据说是因为重仓了某个爆雷的“新经济”板块,整个团队都解散了。
一、光环下的裂痕
不得不说,我们的基金行业正在经历一场身份危机。表面上管理规模突破26万亿,各类产品琳琅满目,但骨子里还是那个依赖渠道佣金、追求规模扩张的旧模式。就像上海外滩那些流光溢彩的写字楼,玻璃幕墙反射着金融中心的繁华,里面却在上演着最原始的规模竞赛。
我最困惑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基金经理总爱扎堆抱团?白酒火的时候全去买茅台,新能源热的时候集体追宁德时代。这让我想起老家赶集的场面——哪个摊位人多就往哪挤,最后往往发现卖的是同样的东西。某种程度上,这种“羊群效应”暴露的是整个行业的创新焦虑:既然跟着主流走最安全,何必冒险独辟蹊径?
二、信任的定价难题
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同样是年化收益15%的产品,投资者对私募的容忍度远高于公募。或许是因为私募投资者自认是“合格投资者”,亏了也认栽;而公募的持有人,总觉得自己买的是“专业理财”,不该承受太大波动。这种认知偏差,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基金行业最核心的矛盾——投资者真正购买的从来不是收益率,而是一份对专业能力的信任。
但信任这个东西,在金融市场上往往被异化成营销话术。我见过最讽刺的案例是某家基金公司,一边在招募说明书里写“长期价值投资”,一边季度换手率超过300%。这就像你去米其林餐厅点了份“慢火精炖老汤”,结果厨师给你端上来的是微波炉加热的料理包。
三、监管的两难困境
最近整顿基金销售渠道的政策,让我想起小时候见过的蜂窝煤作坊。老师傅既要保证每个煤孔都通透,又不能让煤饼散架。现在的监管者大概也是这个心情:一方面要打破“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魔咒,另一方面又怕下手太重影响行业发展。
但说实话,有些问题不是罚几个销售机构就能解决的。就像我们小区门口的健身馆,教练拼命卖课不是因为热爱健身,而是因为卖课提成比上课工资高得多。当基金销售的重心从“匹配需求”变成“完成指标”,什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都成了纸上谈兵。
尾声:迷雾中的微光
不过话说回来,我最近还真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某些小基金公司开始玩起了“颠覆式创新”。有家机构要求基金经理用自己的钱跟投产品,还有家公司把持仓换手率写进绩效考核。这些尝试就像早市里突然出现的有机蔬菜摊位,虽然规模不大,但至少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也许基金行业的真正转机,不在于出现下一个年化收益50%的明星基金经理,而在于什么时候我们能坦然接受:投资本来就是个概率游戏,那些打着“绝对收益”旗号的产品,本质上都是在贩卖不可能实现的承诺。
临走时老王醉醺醺地拉着我说:“明年我还是买指数基金吧,至少死得明白。”我看着他桌上那本被画得花花绿绿的基金宣传册,突然觉得这个行业最缺的可能不是投资能力,而是学会对投资者说一句:“对不起,这次我们看错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