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观音桥等朋友时,偶然瞥见”森山投资”的招牌混在琳琅满目的广告牌中,墨绿色的logo像片倔强的苔藓攀附在玻璃幕墙的缝隙里。这个发现突然让我想起三年前在成都高新区见过的某个私募经理——梳着油头的中年男人,一边用长柄伞尖戳着地面,一边对电话那头发狠:”我们要做就做割韭菜的镰刀,不做施肥的农民。”
或许这就是当下区域投资机构的缩影。在北上广深的光环之外,重庆这样的城市正在孵化着某种野蛮生长的资本哲学。森山投资的官网介绍写着”深耕西南地区资源型产业”,但当我翻遍62页的招股书附录,发现他们最赚钱的项目居然是给某网红火锅连锁店做天使轮——这笔投资回报率高达780%,远比他们重金押注的锂矿项目来得暴利。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投资总监在接受本地媒体采访时,总要把”价值投资”挂在嘴边,可办公室墙上贴的却是”现金流为王”的毛笔字。这种分裂感让我想起重庆本身——轻轨穿楼而过的魔幻现实主义,与解放碑CBD里西装革履的金融精英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张力。
去年参加某场路演时,见过森山的一位项目经理。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90后,在PPT演示环节把区块链说得天花乱坠,茶歇时却偷偷问我:”您觉得元宇宙炒地皮算不算新型圈地运动?”他手腕上智能手表的绿色呼吸灯,在昏暗的走廊里像极了一只饥饿的萤火虫。
不得不承认,这类区域投资机构正在改写游戏规则。他们不像红杉高瓴那样执着于宏大叙事,反而更擅长在火锅沸腾的蒸汽里嗅到商机——某次他们投资辣酱工厂的理由,竟是发现川渝地区外卖订单里”多加辣”的备注同比增长了300%。这种草根智慧,某种程度上比华尔街的数学模型更贴近中国市场的毛细血管。
但隐患就像嘉陵江底的暗流。当我梳理他们近五年37个退出项目时,发现真正靠技术突破成功的不足两成,更多是踩着消费升级风口短期套现。某个被他们包装成”乡村振兴典范”的民宿项目,实际是把整座山的村民迁出改造成网红打卡点——这种资本驱动的”盆景式振兴”,总让我想起给朝天门码头刷漆的油漆工,表面光鲜底下还是老旧的木头。
最近听说森山开始组建”碳中和基金”,但投资清单里赫然列着某高耗能电解铝企业。这种荒诞的错位,像极了在洪崖洞景区卖俄式套娃的商贩——看似国际化,内里还是那套生存逻辑。或许在山城弯绕的地形里,资本也学会了迂回前进的生存法则。
站在长江索道上看渝中半岛的夜景,无数投资机构的霓虹招牌在江面碎成粼粼金光。森山投资的那抹绿色时而浮现在浪尖,时而沉入水底,像极了对这个时代资本游戏的隐喻——我们永远只能看见水面之上的部分,而真正的暗流永远在看不见的深处涌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