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老张,去年心血来潮开了个股票账户。他兴奋地告诉我:“终于能赶上这波时代红利了!”我问他:“你知道中国股市哪年成立的吗?”他愣了一下,挠挠头说:“九几年?反正挺早的。”——这个对话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市场的认知,其实就像雾里看花,既熟悉又陌生。
说起来,中国股市的“生日”是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敲响了第一声开市锣。但有意思的是,这个日期更像是个官方认证的仪式——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上海西康路一带就出现了地下股票交易的黑市,人们像买卖粮票一样交易着飞乐音响的股票。有时候我在想,或许真正的中国股市,诞生于那些揣着现金、在弄堂里交头接耳的交易者的口袋里。
我爷爷曾经感慨地说,他们那代人最信任的是把钱塞在床底下的铁皮盒子里。而到了九十年代,突然有人告诉你,一张印着公司名字的纸片能换来真金白银——这听起来简直比天方夜谭还离谱。但偏偏就是这样“离谱”的事,拉开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序幕。
最让我着迷的是早期交易大厅里的景象:红马甲们像蚂蚁一样穿梭,黑板上用粉笔写着实时价格,大爷大妈们攥着交易单的手在微微发抖。那种混杂着焦虑、贪婪和希望的复杂情绪,至今仍然是股市最真实的表情。有时候我觉得,股市就像个巨大的心理实验室,三十多年来一直在进行着人类情绪的压力测试。
但说实话,我越来越怀疑我们是否过度神话了“成立时间”这个概念。你看,德国的股市诞生于16世纪,纽约证券交易所也有两百多年历史,但我们的市场用三十年走完了别人百年的路——这种压缩式发展带来的后遗症,就像个提前进入青春期的少年,有着成熟的体格却藏着稚嫩的心智。2015年的千股跌停、2016年的熔断闹剧,某种程度上都是这种“时空错位”的必然产物。
有个现象特别值得玩味:虽然沪深交易所同年成立,但深交所直到1991年7月才正式开业。这短短七个月的时差,却让两个交易所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性格——上证像穿着西装打领带的国企干部,深证则像挽着裤脚闯世界的弄潮儿。这种基因层面的差异,至今仍然影响着南北资金的投资偏好。
最近我在整理老照片时发现一张1992年认购证抢购现场的照片,人群挤得像沙丁鱼罐头,有个小伙子的皮鞋被踩掉了还浑然不知。这种疯狂让我联想到2020年基金热销时,年轻人把饭圈文化带入理财市场的魔幻场景。历史从来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
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股市何时成立”,而是“它何时真正成熟”。当我看到还有投资者相信K线图里有神秘代码,当上市公司把股市当作提款机,当监管政策经常半夜突袭——我总觉得,这个三十而立的市场,依然在寻找自己的成人礼。
记得去年在某次投资论坛上,有个白发苍苍的老股民说:“我经历了八轮牛熊,但每次暴跌时的手抖程度,和1992年第一次炒股时一模一样。”这句话突然点醒了我:市场的年龄不该用日历计算,而应该用投资者伤痕的数量来丈量。
所以下次有人问我中国股市的成立时间,我可能会说:它诞生在1990年冬天,但可能至今仍在分娩的过程中。毕竟,要让一个市场真正长大成人,光有时间远远不够——它需要经历更多次的破茧成蝶,也需要学会在狂热与恐慌中找回理智。而这,或许才是中国股市最真实的生日礼物。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