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路过中环德辅道中,东亚银行那座颇具年代感的石材立面在玻璃幕墙的丛林里显得格外突兀。我忽然想起大学时第一个账户就是在东亚开的——不是因为服务多好,纯粹是当年他们家给学生送的保温杯特别好看。如今十五年过去,那个锈迹斑斑的杯子还在我家厨房角落躺着,而东亚银行面临的困境,恐怕比生锈的不锈钢复杂得多。
传统银行的”创新窘境”
说起来很有意思,东亚作为香港最老牌的华资银行,本该是最懂本地市场的。但你看现在街坊邻居的日常金融行为:阿婆用支付宝买菜,中学生用Revolut跨境转账,连我那个坚持用存折取款的老爸都被迫学会了转数快。当金融科技重新定义银行服务时,传统机构就像个穿着西装革履的绅士被迫参加电子音乐节——规矩都懂,但节奏完全不对拍。
我去年因为公司业务接触过东亚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整个体验就像在用传真机发邮件。客户经理认真地在纸质表格上勾选选项,风控部门要等三个工作日才回复,而同期我试过的虚拟银行早已实现AI实时预审。最讽刺的是什么?当他们最终拒绝我的贷款申请时,理由竟然是”数字化转型投入导致当期盈利承压”——这大概是我听过最魔幻的拒贷理由。
本土化优势的消解之谜
理论上,扎根香港103年的东亚银行应该比任何外资行都懂本地商业文化。但现实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关系型银行业务”正在被算法解构。上周和茶餐厅老板陈生聊天,他抱怨东亚的客户经理跳槽后,新来的经理连菠萝包和鸡尾包都分不清,却拼命推销结构性存款。”汇丰至少不会假装和我很熟”,他咬着牙签嘟囔道,”现在用众安银行,界面清清楚楚,利息多0.2%就是0.2%”。
这让我想起社会学家项飙说的”附近消失”——当人际关系被数字化重构,银行与客户之间那种带着人情味的微妙联结,反而成了效率的负担。东亚那些深耕社区的分行网络,现在看更像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全港超过50个网点每年租金就烧掉十几亿,但超过60%的交易早已迁移到线上。
在十字路口的摇摆
有趣的是,东亚并非没有尝试改变。他们早在2018年就推出虚拟银行MOX,但总给人一种左右手互搏的割裂感——传统业务怕被新业务蚕食,创新部门又受制于母公司的保守文化。这种矛盾在2022年的战略转型中特别明显:一方面大张旗鼓宣传数字化,另一方面又强调”回归银行本源”。说到底,就像试图同时踩油门和刹车,结果就是昂贵的原地踏步。
最近听说他们开始试水元宇宙银行,我忍不住笑出声。这让我联想到那些拼命学网络用语的中年人——动机可以理解,但效果往往令人尴尬。当虚拟货币交易所都在裁员过冬时,老牌银行追逐这种泡沫概念,实在不像是个深思熟虑的战略。
或许东亚真正的出路,不在于追逐最新潮的概念,而是重新发现那些外资行做不到、虚拟银行不愿做的缝隙市场。比如跨境家族信托的税务优化,或是粤港澳大湾区特有的供应链金融,这些需要深厚本土经验的领域,可能才是老牌华资银行最后的护城河。
站在德辅道中的天桥上,我看着东亚银行门口那对铜狮子——它们见证过日军铁蹄,经历过金融风暴,如今沉默地注视着二维码支付的洪流。不知道它们是否也困惑,为什么这次的时代转折,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来得更汹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