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老同学喝咖啡,他神秘兮兮地跟我说最近投了个”稳赚不赔”的项目。当我看到宣传册上”新时代投资有限公司”这几个烫金大字时,手里的拿铁突然就不香了。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遇到的一个场景。当时某个高峰论坛的茶歇区,几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正围着一位中年投资人,滔滔不绝地讲解着”颠覆性投资模型”。他们手腕上的百达翡丽在吊灯下反着刺眼的光,说话时总喜欢夹杂英文术语,什么”alpha收益””beta风险”——说实话,那场面像极了华尔街电影里的拙劣模仿秀。
如今这类”新时代”投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它们的共性很有意思:办公室必定选在CBD顶级写字楼,前台姑娘长得比空姐还标致,宣传册用的铜版纸厚得能划破手指。但你要是真问起具体投资标的,对方就会搬出”商业机密”的说辞,转而开始展示某位高管与领导人的”合影”——后来我才知道,这类照片花800块就能在798艺术区找人合成。
最讽刺的是,这些公司往往比真正的投资机构更懂人性心理学。他们深谙中产阶层的焦虑:既害怕错过风口,又缺乏专业判断力。于是创造出一套”高深莫测”的话术体系,把简单的理财包装成玄学。我见过最离谱的案例,是把比特币挖矿和周易八卦结合起来,美其名曰”区块链命理投资法”。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现象也不能全怪骗子们手段高明。我们这个时代确实存在一种诡异的矛盾:一方面是对传统金融机构的普遍不信任,另一方面又是对财富增值的病态渴望。就像我那个买了P2P暴雷的姨妈,至今仍偷偷参加各种”财富私享会”——她说至少那些销售小哥会夸她”有少女感”,而银行理财经理只会冷冰冰地让她做风险测评。
或许真正的”新时代投资”,应该先投资我们的认知能力。昨天我特意去听了某家”新时代公司”的宣讲会,当那个90后总监第18次提到”赋能”这个词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个时代最需要被赋能的,可能是我们辨别真伪的智商。
离场时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他们停车场里停的最好的车不是老板的迈巴赫,而是每个销售总监的宝马5系——看来这行当确实很赚钱,毕竟收割焦虑永远是最暴利的生意。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