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这碗酒,谁喝谁知道
凌晨三点的办公室,咖啡机早已罢工,烟灰缸里堆满了扭曲的烟头。我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在路边摊跟我大谈”赛道””风口”的年轻人——他后来果然把共享雨伞项目做成了行为艺术。这让我意识到,创业圈最不缺的就是漂亮话,但真正能活下来的,往往是那些说不漂亮话的人。
一、那些被用烂的”金句”
“从零到一””颠覆式创新””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每次在创投活动听到这些词,我都忍不住想给说话人递支记号笔——请把PPT上的关键词换成”活下去””发工资””找客户”可能更实在。去年在深圳见了个做智能硬件的团队,创始人张口闭口”生态闭环”,结果连产线良品率都说不清楚。这种语言腐败就像给泡面包装印满米其林三星,吃下去才知道连调味包都是过期的。
有意思的是,真正在巷战里杀出来的老炮儿,反而都带着点”语言残疾”。认识个做社区团购起家的老板,每次被问成功秘诀就搓着手笑:”就是老太太买白菜嫌贵,我少赚一毛呗。”这话糙得连投资经理都不好意思往尽调报告里写,但比那些”重构人货场”的鬼话实在多了。
二、创业者的”黑话应激症”
现在看商业计划书有个诀窍:凡是出现”赋能””抓手””颗粒度”超过三次的,基本可以判定创始人还没被现实毒打过。我管这叫”黑话抗体检测”——真正在仓库睡过三个月的人,说起库存周转绝对不用”供应链数字化”这种词。
有个做餐饮的朋友说得精辟:”后厨着火的时候,没人会喊’我们需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都是直接抄起灭火器骂娘。”这话虽然粗鄙,但揭露了创业真相:当你在生死线上挣扎时,那些精心打磨的漂亮词句会第一个被扔进垃圾桶。就像我合伙人常说的:”别整那些虚的,先告诉我明天工资从哪来。”
三、说人话的生存智慧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活得越久的创业者,路演越像菜市场砍价。有次在电梯里撞见个做工业软件的CEO,我问他们核心竞争力,他掰着手指头数:”第三年才敢招前台””财务总监是老板娘””竞标永远报底价”。这种”土味坦白”反而比那些估值PPT更有说服力。
或许创业语言本该如此——带着汗味、烟味和咖啡渍。就像我办公室墙上歪歪扭扭贴着的便签:”客户不打款都是狗屁””再伟大的愿景也得先交电费”。这些不太雅观的句子,记录着每个真实活过的创业日夜。所以下次有人跟你谈”颠覆式创新”时,不妨问问他们卫生间卷纸采购流程——答案可能更有启发。
创业这碗酒,喝过的人才懂其中辛辣。那些浮在表面的漂亮话,终究会像香槟泡沫般消散;而留在杯底的沉淀物,才是真正值得品味的生存智慧。毕竟在这个修罗场里,活下来才是最好的修辞学。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