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迷思:当地方财政穿上企业的外衣

上周和老同学喝酒,他是某三线城市城投公司的中层。酒过三巡后突然苦笑:”我们公司去年营收报表做得漂亮吧?知道怎么来的吗?我们把市政府大院的地下停车场评估作价3个亿,卖给了文旅集团——另一家我们市长当董事长的公司。”

这个黑色幽默像一记闷拳,让我重新审视这些戴着”公司”帽子的特殊存在。

表面上看,政府投融资平台完美诠释了”左手倒右手”的艺术。他们用土地注入、资产划转这些财技,把资产负债表做得比网红的脸还精致。但当你掀开华美的袍子,看到的可能是正在溃烂的疮疤——某中部省份的城投债利率已经飙到8%,却还在用发新还旧的魔术维持着体面。

最讽刺的是,这些公司的KPI考核像个精神分裂患者。既要完成招商引资的市场化指标,又要承担安置拆迁的政治任务。我见过最荒诞的案例:某平台公司为了完成”年度投资额”考核,在寒冬腊月给绿化带反复更换植被——今天种银杏明天改冬青,GDP和就业率倒是好看了,但这种纸面繁荣比泡沫还脆弱。

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

现在最令人担忧的是转型困境。说要剥离政府信用背书走向市场化,可哪个金融机构真敢把这些”红顶商人”当普通企业看待?去年南方某城投发行公司债,募资说明书里白纸黑字写着”本期债券纳入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系统”,这魔幻现实主义的操作让人啼笑皆非。

或许我们该承认,这些平台公司本质上是制度创新的”仿生器官”,既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则存活,又无法退回纯粹的行政体系。就像我同学醉醺醺说的:”我们既是市长的钱袋子,又是市场的怪胎。”

当下最急迫的,恐怕不是急着撕掉企业标签,而是要在透明化手术台上重新定位。比如强制要求所有平台项目实行”双重披露”——既按企业会计准则做账,同时公示财政补贴的精确流向。毕竟阳光下没有新鲜事,但至少能防止霉菌滋生。

这场喝了二十年的资本盛宴,该到了消化整顿的时候。否则当音乐停止时,我们会发现最华丽的舞者,反而摔得最难看。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969/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2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