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创业代表人物,值得收藏!

80后创业代表:一场被过度浪漫化的幸存者偏差

(一)咖啡馆里的偶遇

上周在三里屯那家人均消费80元的网红咖啡馆,我撞见了老同学王鑫。他正用MacBook修改一份商业计划书,手边放着的从0到1已经卷了边。十年前那个在宿舍泡面都要跟我AA的穷学生,如今言必谈”赛道”和”估值”。这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80后创业者身上,总带着某种诡异的割裂感——既渴望成为下一个马云,又害怕被人说是”风口上的猪”。

(二)被神化的”车库创业”神话

媒体总爱把80后创业代表塑造成这样的形象:大学辍学、车库起家、三年上市。但真实情况是,我认识的大多数创业者,包括我自己第一次创业,都是在居民楼里吃着外卖熬通宵。张一鸣在锦秋家园的民房创办今日头条时,可没有硅谷式的攀岩墙和免费沙拉吧。

更讽刺的是,那些真正成功的80后创业者,往往最反感被称作”代表”。美团王兴有句被过度解读的名言:”既往不恋,纵情向前”,但鲜少有人注意他在清华演讲时说的后半句:”所谓经验,不过是失败教训的合集”。

80后创业代表人物

(三)幸存者偏差的残酷真相

我们这代人创业成功率可能不到3%,但所有聚光灯都聚焦在程维、黄峥们身上。就像2014年那波O2O创业潮,媒体疯狂报道估值过亿的明星项目,却没人记录同期死去的2000家创业公司。有个做智能硬件的朋友,在破产当晚给我发了条微信:”原来创业最难的,不是输给竞争对手,而是输给自己曾经相信的叙事”。

(四)被资本异化的创业观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80后创业者可能是第一代把BP(商业计划书)写得比情书还认真的群体。当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说”每个季度必须增长300%”时,多少创业者把这句话当圣旨,结果把自己逼死在数据增长的囚徒困境里?

我见过最荒诞的场景,是某个共享单车创始人在A轮融资后,立即把办公室从昌平搬到国贸,理由是”要让投资人看到我们的格局”。三个月后,这个估值2亿的公司因为押金问题暴雷,那些意大利进口的办公家具被房东扣下抵债。

(五)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代表”

真正的80后创业代表,不该只是登上富豪榜的那几位。更应该包括:

1. 在二线城市坚持做原创设计的服装店主

2. 把老家农产品搬上直播间的返乡青年

3. 连续失败三次仍在迭代产品的技术宅

他们或许永远上不了创业杂志封面,但正是这些”沉默的大多数”,构成了中国商业生态最真实的基底。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做社区面包店的姑娘说的:”比起’改变世界’,我更在乎早上六点能让邻居闻到面包香”。

(尾声)

下次再看到那些光鲜的创业故事时,不妨多问一句:那些没被讲述的98%在哪里?我们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可能不是更多造富神话,而是学会给平凡的坚持以尊严。毕竟,用罗永浩的话说:”创业这回事,牛X的永远是下一个,苦逼的永远是这一个。”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961/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3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