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记得2004年夏天那个闷热的午后,在陆家嘴某券商的散户大厅里,一个穿着汗衫的老伯盯着绿油油的大盘喃喃自语:”这行情,怎么像黄梅天的烂西瓜——看着光鲜,切开全是馊水。”他狠狠掐灭烟头,那个动作里藏着整整一代股民的集体创伤。
都说2004是熊市尾声的煎熬期,但我总觉得这种概括太过偷懒。上证指数整年在1300点反复磨底,政策面上”国九条”出台时市场像打了肾上腺素般暴涨,但不到两个月就把涨幅吐得干干净净——这种荒诞的轮回像极了我老家那个总在修了又塌的堤坝。最讽刺的是,当年涨幅榜前列的竟是*ST江纸这种濒临退市的公司,全年暴涨167%只因破产重整的传闻,这哪里是价值投资?根本是赌场里猜骰子大小的狂欢。
我认识的一个私募经理当时说过句糙话:”现在炒题材股就像在粪坑里捞金戒指,捞着了未必能洗干净手。”他自己却重仓押宝德隆系,结果那年四月唐万新潜逃,旗下股票连续跌停。后来他在外滩请我喝酒时苦笑:”都知道是击鼓传花,总觉得自己不会是最后一棒。”这种集体催眠状态,比K线图更能折射中国股市的病灶——制度缺陷放大了人性的贪婪,而政策市又给投机披上合理的外衣。
回头看那轮调控才是真正的高明手腕。4月突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央行一副”我要收紧流动性了”的架势,市场应声暴跌。但等散户割肉离场后才发现,全年M2增速仍高达14.6%,这根本是场”假紧缩真洗盘”的戏码。我后来在证监会某退任官员的回忆录里看到段耐人寻味的话:”既要让过热领域降温,又不能戳破金融泡沫,就像戴着镣铐给狂奔的野牛修蹄子。”
最魔幻的是年末的”中小板开闸”。当监管层喊着”为科技企业输血”的口号推出首批八只股票时,谁料到其中大半成了后来的财务造假典型?我记得新和成上市当天暴涨125%,隔壁炒股大妈兴奋地计算着中签能赚多少,却没人注意招股书里模糊的研发投入数据。这种选择性失明像极了2023年炒北交所概念时的狂热——二十年过去了,市场换了个剧本,演员还是那群人。
如今在科创板注册制的背景下重提2004,突然品出别样滋味。当年股权分置改革前的混沌期,其实埋着此后十五年牛熊转换的基因链:政策与市场的拉锯、散户与机构的博弈、价值与泡沫的撕扯…就像我那位破产的私募朋友去年在抖音直播时说的:”现在年轻人追新能源赛道股的样子,像极了我们当年捧科网股的狂热,连崩溃时的表情都差不多。”
或许股市从来不是经济晴雨表,而是人性放大镜。2004年教会我最重要的事,是当营业部门口卖茶叶蛋的老太太开始和你讨论K线形态时,该做的不是加仓,而是准备好麻袋装被割的韭菜——这个道理,放在2024年似乎依然有效。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