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他盯着酒杯突然苦笑:”你看这泡沫,像不像我们行业那些明星经理的业绩曲线?”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啤酒沫正在快速消散——这个比喻精准得让人不适。
业内人都清楚,所谓的明星排名本质上是个精巧的局。去年某平台评选的TOP10基金经理,今年有六个跑输大盘,但这并不妨碍新的”明星”继续被制造出来。我发现这些排名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它们既重要又不重要。对散户而言是投资圣经,对机构而言却是营销工具。
我记得2020年那波行情里,某个凭借新能源板块一战成名的基金经理。他的采访稿写得像武侠小说,什么”擒牛圣手”、”赛道捕手”这类称号满天飞。但很少人注意到,他管理规模突破300亿后,超额收益就开始断崖式下跌——规模本身就是业绩的毒药,这个道理在排名里永远不会被凸显。
或许我们应该用另一种方式看待排名。就像评价厨师不能只看摆盘,得尝过后厨的日常出品。我更喜欢观察那些连续五年排在行业前40%但不冒尖的经理,他们的净值曲线像老匠人的手掌纹路,没有惊艳的突起,但每一道褶皱都写着风控的智慧。
令人沮丧的是,这个行业正在陷入流量逻辑。某位管理规模超500亿的明星经理最近在路演时坦言,他现在花在渠道维护上的时间是投研的三倍。当排名与管理费直接挂钩,当业绩与曝光度深度绑定,我们究竟是在选基金经理还是在选网红?
有个反直觉的现象:真正顶尖的基金经理往往抗拒上榜。我认识的一位老将连续七年拒绝参与任何评选,他的原话是:”要把注意力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比如下一个季度的库存周期研判。”这种克制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毕竟在这个时代,敢于不要聚光灯本身就需要极大的自信。
最近AI选基的概念又开始流行,但机器或许永远算不清人类的情緒博弈。就像2022年那波极端行情里,某个排名垫底的经理坚持不减仓光伏,当时被全网嘲讽,结果今年一季度他的净值冲进行业前三。这种带着偏执的坚持,算法要怎么量化呢?
或许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评价维度:看看他们踩雷后的应对,观察规模暴涨时的选择,甚至注意他们季报里字斟句酌的风险提示。这些细节比排名数字更有温度,也更接近投资的本质。
酒杯见底时老友说:”其实我们都在赌国运,区别只是有人坦诚相告,有人把Beta包装成Alpha。”这句话像块醒酒冰,让我突然看清那些闪光排名背后的阴影面积。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