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我在银行柜台前等待办理业务,无意间听见隔壁理财经理正热情洋溢地向一位老太太推销:”三个月年化3.8%,比定期高多了,特别适合您这样追求稳健的客户。”老太太戴着老花镜,逐字研读产品说明书的样子,忽然让我想起去年在城南旧货市场遇见的一个收藏钟表的老先生——他当时指着满墙形形色色的时钟对我说:”现代人总想驯服时间,却不知道时间最会骗人。”
短期银行理财产品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以为用三个月、六个月的时间牢笼锁住了收益,实则可能坠入了更精妙的时空骗局。
表面上看,这类产品完美契合当代人”速食主义”的财富焦虑。不需要像长期投资那样忍受市场波动,不必如股票期货一般提心吊胆,在通胀蚕食存款的阴影下,短期理财仿佛是普通人最体面的财富避风港。但真是这样吗?我翻看过某股份制银行去年的产品兑付记录,发现一个微妙现象:期限越短的理财产品,实际年化收益率偏离宣传数据的概率越高。某款号称基准3.6%的31天产品,最终竟有37%的客户只拿到2.1%——这个数字藏在手机APP第五层菜单的角落,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
更吊诡的是流动性幻觉。我们支付流动性溢价(即接受较低收益)本是为了随时取用资金,但某次紧急用钱时我才发现,所谓”T+1赎回到账”遇上节假日自动顺延,所谓”部分提前赎回”功能永远显示系统维护中。这让我想起机场的自动人行道:明明在向前走,传送带却悄悄向后滚动。
或许短期理财最成功的营销,是制造了”决策安全感”的假象。选择三年期国债要担心加息周期,定投基金得研究宏观经济,而短期理财只需要比较数字大小——就像超市里对比两种包装的洗衣液单价。但这种安全感正在变质:去年某银行滚动发行的7天理财产品,实际资金投向竟是某地产公司的两年期应收账款。当我们以为在驾驭时间,其实是时间在驯化我们对于风险的感知力。
有意思的是,短期理财的繁荣恰恰折射出这个时代的认知撕裂。一方面我们沉迷短视频、速食爱情、知识付费的”十分钟读懂哲学”,另一方面又期望财富增长需要耐心与深度。这种分裂在年轻人身上尤其明显:我的朋友Lucas一边用五个炒股软件做T+0交易,一边把年终奖拆成七份买不同银行的短期理财。”总得给生活留点确定性”——他说这话时,手机正弹出第八条基金净值预警通知。
当然我不是全盘否定短期理财。在资产配置的棋局里,它确实是最灵动的卒子。但卒子过河的前提是看清整盘棋局:那些标注”业绩比较基准”而非”预期收益率”的文字游戏,那些嵌套资管计划的实际投向,那些提前赎回的隐藏条款…或许我们该学会像看待天气预报那样看待理财收益——播报说有70%概率下雨,但永远记得带伞。
离开银行时又遇见那位老太太,她正用颤巍巍的手在购买协议上签字。理财经理的镀金钢笔划过纸张的声音,像极了我童年时姥爷给机械表上发条的声响。那时候我以为,只要认真拧紧发条,时间就会乖乖听话。现在才明白,真正珍贵的从来不是驯服时间的能力,而是在时间洪流里保持清醒的定力。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