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海口骑楼老街的茶摊上偶遇了一位老渔民。他一边嗦着椰子水,一边用沾着盐粒的手指戳着手机屏幕:”闺女你看,我这养老金账户里每个月准时到账的零钱,就是海南银行给发的。”这句话让我愣了三秒——在数字支付席卷全国的当下,一家地方银行竟以如此具象的方式嵌入普通人的生活,这种反差感像海风一样猝不及防地灌进我的思考。
或许我们都低估了”地域性金融”的韧性。当四大行忙着搭建跨国金融枢纽时,海南银行正猫着腰在做些”鸡毛蒜皮”的事:给渔船主提供小额风暴险,给槟榔种植户设计灵活还款的”采摘季贷”,甚至给旅游区摊主开发三分钟到账的二维码流水贷。这些业务单笔可能不到五万元,但串联起来的故事比任何财报都鲜活——我亲眼见过一位卖清补凉的大姐,用手机银行里刚到的八千块货款,笑着给女儿转了芭蕾舞培训班的学费。
但硬币总有另一面。某次参加金融科技论坛时,听到有位分析师轻蔑地称这类银行为”热带温室里的盆景”。这话虽刻薄,却让我不得不思考:在自贸港政策红利下,海南银行是否正陷入某种战略迷茫?一方面要守住”阿婆的养老金账户”这类民生基本盘,另一方面又被迫参与国际金融竞赛,这种撕裂感像极了三亚街头同时出现的黎族织锦作坊和区块链会议中心。
最让我困惑的是其数字化进程的矛盾性。他们能为一筐菠萝蜜的交易开发AI定价模型,却仍在某些乡镇网点保留着手工填单流程。这种”科技跃迁与人文惯性”的并存,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中国金融转型的微观标本——我们总是习惯用北上深的尺度衡量创新,却忽略了在天涯海角,科技落地的真正难点可能不在于代码,而在于如何教会一位老渔民识别诈骗短信。
有意思的是,这种”笨拙”反倒成就了某种护城河。去年台风”泰利”过境时,某互联网银行的风控系统因基站瘫痪彻底停摆,而海南银行的信贷员竟骑着电动车冒雨去养殖户家里手写续贷协议。这种”土法炼钢”式的服务韧性,或许揭示了金融的本质:无论科技如何迭代,最终还是要回到人与人的信任契约。
站在世纪大桥上看夕阳下的海口金融区,玻璃幕墙里的海南银行总部与老街区的网点形成奇妙呼应。我突然觉得,这家银行像极了海南特有的水椰树——树根扎在红泥滩涂里,枝叶却朝着海洋的方向生长。在全球化与在地化的撕扯中,它或许永远成不了参天巨木,但那种带着咸湿海风的生存智慧,反倒值得整个金融业停下来想一想。
(写完这段时手机突然弹出推送:海南银行刚刚发行了全国首单”蓝色债券”,募集的资金将用于珊瑚礁修复。你看,它又用最海南的方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