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创业,创业不易且行且珍惜

共享经济创业:当理想主义撞上人性的暗礁

去年冬天,我在北京胡同里遇到一个有趣的场景:一位穿着时髦的年轻人正对着手机摄像头滔滔不绝,脚下摆着五六个共享充电宝。”这是我这周的副业收入来源,”他咧嘴一笑,”每个账号每天能借出两个,我注册了八个账号。”

这个画面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这不就是共享经济最讽刺的写照吗?我们曾经以为共享经济会改变世界,结果它先被世界改变了。

共享经济的乌托邦幻想

记得2014年第一次用Airbnb时,我被那种”住在别人家里”的新奇感震撼了。房东Linda是个退休教师,不仅准备了手绘的周边美食地图,还留了张字条:”冰箱里有自制的蓝莓酱,希望你喜欢。”这种人情味,正是早期共享经济最打动我的地方。

共享经济创业

但现在的共享经济平台呢?上周我在某平台租了辆”个人共享”的宝马3系,结果发现车主是个职业租车公司的马甲——同样的车他在平台上挂了12辆。这哪里还是共享?分明是披着共享外衣的传统租赁。

人性的博弈场

我认识一个做共享办公空间创业的朋友,他的故事很有代表性。起初他精心设计了鼓励社交的公共区域,结果发现创业者们宁愿多付钱也要锁门办公。”人们说要连接,实际上最想要的是控制权,”他苦笑着告诉我,”我们最终把75%的空间改成了传统办公室。”

这让我想起经济学家说的”公地悲剧”。共享经济本质上是在考验人性,而我们往往高估了人性中的利他主义。去年某共享单车公司的数据显示,23%的用户会故意损坏车辆来”独占”使用——这种行为模式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恶意竞争性使用”。

监管的迷思

有个现象很有意思:越是标榜”去中心化”的共享平台,最后越需要中心化的强力管控。滴滴最初宣称要”让出行更自由”,现在却建立了比出租车公司更严苛的司机管理体系。这不是平台的背叛,而是市场的必然。

我曾参与过一个校园物品共享平台的创业,最初我们坚持”信任社区”理念,完全不做身份认证。结果三个月内平台成了二手贩子的天堂,正经用户全部流失。这个教训让我明白:没有约束的共享,最终会走向它的反面。

或许我们搞错了重点

深夜写这篇文章时,我收到一条短信:那个做共享办公的朋友转型做了”反共享”的私人工作室,生意火爆。这让我产生一个叛逆的想法:也许共享经济的未来,恰恰在于找到”不共享”的边界。

真正的共享可能需要回归小规模、熟人化的形态。就像我老家村里的农具共用,靠的不是APP评分,而是几代人的邻里关系。这种基于社群的共享,虽然做不大,但或许更接近共享精神的本质。

说到底,共享经济创业最大的悖论在于:它试图用资本主义的方式解决资本主义造成的问题。这个矛盾不解决,再炫目的商业模式都只是昙花一现。毕竟,当每个共享充电宝都变成套利工具时,我们共享的到底是什么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918/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3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