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便利店里,我盯着货架上最后一瓶功能饮料,手指在扫码支付界面悬停。身后传来沙哑的声音:”兄弟,也熬夜改BP啊?”转头看见一个眼袋垂到颧骨的男人,手里攥着同款饮料。我们相视一笑——那是2018年,中关村创业大街的空气中都飘着”独角兽”三个字,而我和这个陌生人,不过是两粒被风口扬起的尘埃。
如今再回想那段经历,突然意识到主流叙事对创业的浪漫化包装多么可疑。教科书说创业是”发现机会并创造价值”,投资人说创业是”解决社会痛点”,成功学大师说创业是”阶层跃迁的捷径”。但当我看见咖啡厅里那些双眼发红的年轻人,听见他们讨论”赛道””闭环””赋能”时,分明嗅到某种更原始的气息——那不过是现代版的淘金热,只不过铁锹换成了PPT,金矿变成了估值数字。
创业最吊诡之处在于,它表面上追求创新,内核却充满复刻的冲动。记得在某个路演现场,连续五个项目都在做”XX领域的滴滴”,评委忍不住问:”你们真觉得这个世界还需要第五个共享平台吗?”全场寂静中,有个女孩怯生生地说:”可是王老师说这个模型已经被验证了…”这话暴露了多数创业者的真实心态:他们不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只想做第二个卖蟹黄的——安全、稳妥、有迹可循。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模仿,让所谓的”颠覆式创新”沦为精致的 plagiarism(抄袭)。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创业宣称要改变世界,却常常成为逃避自我的借口。我认识个连续创业者,每次公司做到A轮就开始折腾新项目。有次酒后他说真话:”我就是受不了每天面对同样的财务报表。”这话让我想起搏击俱乐部里的台词:”自我改善不过是精神自慰的另一种形式。”多少创业者把”All in”当作盾牌,用来抵挡”我是谁””我真正想要什么”这些终极追问?当我们在朋友圈晒加班照片时,到底在证明给谁看?
但话说回来,正是这种混杂着虚荣与真诚、算计与热血的复杂质地,让创业成为当代最鲜活的人性试验场。去年在义乌见到个做跨境电商的95后,她把直播间设在仓库里,边打包边对着手机喊:”老铁们看好了,这双袜子能穿三年!”问她为什么创业,她擦着汗说:”就想试试不靠家里能活成啥样。”这种粗粝的真实感,比任何商学院案例都更能诠释创业的本质——它不过是普通人试图在既定轨道外,为自己争取多一点点可能性的挣扎。
或许真正的创业内涵藏在这些时刻:当你第N次修改产品原型时突然爆发的脏话,当第一个陌生用户发来好评时手抖着截屏的瞬间,当不得不解散团队时那句”钱我会想办法”的承诺。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具体而微的人性微光。就像那个便利店偶遇的”战友”,后来他项目黄了去送外卖,却在骑行箱贴满当初的slogan(标语)。你说这是执念还是浪漫?我看这就是创业最诚实的模样——明知可能徒劳,依然选择在商业文明的缝隙里,栽种自己那株歪歪扭扭的向日葵。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