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在一个酒局上认识了老陈。这个穿着polo衫、微微发福的中年男人,在第三杯威士忌下肚后突然压低声音:“兄弟,最近有个绝佳的投资机会,某知名导演的新作,稳赚不赔。”他掏出手机给我看演员名单时,屏幕的反光映亮了他眼中熟悉的狂热——那种我在加密货币和P2P最火热的年代见过太多次的光。
说实话,我当时差点就心动了。毕竟谁没做过站在首映礼红毯上,看着自己名字出现在银幕制片人栏里的梦呢?但最终理性战胜了冲动,事实证明这是个明智的决定——那部号称投资三亿的“巨制”,最后票房还不到八千万。
这件事让我开始认真思考:电影投资到底是不是一门靠谱的生意?从表面看,中国电影市场年票房突破600亿,春节档动不动就几十亿的盘子,看起来确实诱人。但魔鬼藏在细节里——你知道每年有超过40%的电影根本进不了院线吗?那些侥幸上映的影片中,又有七成以上是亏本的。
最讽刺的是,这个行业存在着明显的“认知偏差”。我们总是记住战狼257亿的奇迹,却选择性遗忘那些血本无归的案例。就像赌徒只炫耀赢钱的时刻,绝口不提输掉的老本。我认识的一个发行公司朋友说得更直白:“现在热钱涌进来,很多人根本不是来投资的,是来买一张进入娱乐圈的门票。”
但你说这行完全不能碰?倒也不是。有个做建材起家的老板另辟蹊径,专投小成本类型片。他有个理论特别有意思:“就像买股票要分散风险,我同时投五部不同题材的,只要有一部成了就能cover全部成本。”去年他投的一部低成本惊悚片,用300万成本撬动了6000万票房,回报率惊人。
不过这种成功往往需要极强的行业洞察力。你得知道什么样的剧本能过审,什么样的主演性价比最高,甚至要预判半年后的观众口味会怎么变。这哪是外行拿钱就能玩转的游戏?某种程度上,电影投资比炒股还难——至少股市还有K线图可循,而票房这玩意儿,有时候导演自己都说不准。
最近出现的新型保本协议更是个文字游戏陷阱。表面上给你承诺8%的年化收益,细看条款才发现:必须电影盈利后才能兑付。这不就等于说“赚钱了分你点,亏了算你的”吗?这种金融创新,简直是把韭菜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也许我们该换个思路。与其纠结“投资电影赚不赚钱”,不如问问自己:你是想理财,还是想参与造梦?如果是后者,建议直接把这笔钱定义为“娱乐消费”。就像你去澳门玩,放在赌桌上的钱首先得当作已经丢了,这样万一赢钱了才是惊喜。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老陈最近的朋友圈——他开始推广某区块链项目了。你看,追逐风口的人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暴富神话,而电影不过是众多故事载体中的一个。在这个人人都想当制片人的时代,或许最该投资的是自己的判断力。
毕竟,银幕上的故事再精彩,也比不上投资市场上正在发生的荒诞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