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在城商行做风控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我们行的独立董事,上次开会居然问‘不良率’是不是指员工请假太多。”这话固然夸张,却让我突然意识到——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远比报表上那些合规条款要复杂得多。
说起来挺讽刺的。银保监会2013年就出台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十年过去了,我们真的读懂其中的权力博弈了吗?大多数人还在纠结“三会一层”该怎么摆,我却觉得最要命的是那个被刻意忽略的问题:在商业银行这个特殊领域,公司治理本质上是一场风险偏好与权力制衡的隐形战争。
记得去年某股份制银行爆出的票据案吗?表面看是内控漏洞,往深了挖,根本是董事会风险委员会形同虚设。独立董事们忙着赶场开会,一年拿几十万津贴,却连最基本的交易对手风险都摸不清。最荒唐的是,出事之后追责,发现风控总监的任命居然只是走个过场——实际还是某位副行长的小舅子。这种中国式人情社会的潜规则,让再完美的治理架构都成了纸上谈兵。
我特别想提出一个可能挨骂的观点:现阶段过度强调“独立董事占比”,某种程度上是在逃避真问题。不是说独立董事不重要,但比起凑人数,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到底能不能、敢不敢说“不”。某位资深监管前辈私下跟我说过,他调研时发现,有的银行独立董事连贷款审批系统长什么样都没见过,这还谈什么监督?治理不是请客吃饭,是需要真刀真枪的专业较量。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个现象。现在很多银行把“金融科技”当万能药,以为上个人工智能风控系统就万事大吉。但技术永远只是工具,真正的治理核心还是人。我见过某农商行花大价钱引进的智能审批系统,最后因为行长一句“这个客户我得照顾”,所有算法规则瞬间失灵。机器再聪明,也算不过人心里的那本账。
其实商业银行治理最妙的矛盾在于:既要防范风险,又不能扼杀经营活力。这就像让一个人同时踩刹车和油门。我观察到做得好的银行,往往在董事会里设了个特殊的“润滑剂”角色——通常是某个既懂业务又有风控经验的老江湖,能在业务部门喊“要冲锋”和风控部门喊“要谨慎”时找到第三条路。这种微妙的平衡艺术,远比照搬公司治理教科书来得重要。
最近硅谷银行事件就是个活教材。你看他们的治理架构符合所有教科书标准,独立董事、风险管理委员会一应俱全,结果呢?过度追求短期利润的文化最终吞噬了风控底线。这让我想起中国一句老话: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完善的指引,遇到集体性的盲目乐观,照样会失灵。
说到底,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最难的不是设计架构,而是培养一种“怀疑文化”。不是互相猜忌,而是养成职业性的审慎习惯——当所有人都说某个项目能赚大钱时,总要有人站出来问“如果亏了怎么办”。这种文化的形成,需要从董事长到柜员每个环节的觉醒,光靠监管指引是逼不出来的。
写完这些,突然觉得银行治理就像中医调理——不能指望一剂猛药见效,得慢慢疏通经络。也许下次再见那位风控老友时,该建议他别总盯着报表上的合规打钩,而是多观察会议室里谁在认真翻材料,谁在偷偷玩手机。这些细节里,才藏着公司治理最真实的密码。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