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陆家嘴的咖啡馆,我遇见了一位老同学。他西装革履,手指不停敲击着MacBook的键盘,屏幕上红绿交错的K线图晃得人眼晕。”今年收益率已经跑赢大盘17个百分点,”他推了推金丝眼镜,”要不要跟我投那个新能源项目?”
我盯着拿铁拉花上逐渐崩塌的天鹅图案,突然想起五年前另一个朋友。当时他抵押了婚房All in比特币,在2018年暴跌时默默注销了所有社交账号。你看,投资市场从来不会创造新的故事,它只是不停更换主角重演旧剧本。
一、当所有人都在谈论”价值投资”时
巴菲特被过度神话了——这话说出来可能要得罪不少人。但你想过没有,当菜市场大妈都能脱口而出”别人恐惧我贪婪”时,这句箴言早就变成了新时代的弟子规。我见过太多人把价值投资当成逃避交易的借口,死捂着持续阴跌的股票,像守着艘注定要沉的破船。
真正的价值发现需要反人性的洞察力。去年我研究某消费股时,特意跑去三线城市超市蹲点。发现他们的促销员能把每款零食的卖点编成顺口溜,结账大妈手机里存着十来个顾客微信群——这种毛细血管级别的渠道能力,财报上永远看不到。后来这支股票一年涨了300%,但最初券商给出的评级是”减持”。
二、风险控制是个伪命题
所有投资课都教你要分散风险,但没人告诉你过度分散才是最大风险。我见过有人同时持有28支基金,每天花三小时查净值,收益率还没跑过余额宝。这哪是投资?分明是给自己找了份数据录入的兼职。
真正残酷的真相是:90%的风险根本不可控。黑天鹅事件之所以叫黑天鹅,就是因为它会从你绝对想不到的角度扑过来。2020年原油期货跌成负值那天,多少量化模型直接崩盘?那些声称能预测波动率的算法,本质上和星座运势没区别——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全是概率游戏。
三、情绪才是终极生产资料
K线图其实是集体心理的脑电图。去年元宇宙概念疯涨时,我认识个95后程序员靠感觉买卖NFT,收益率吊打科班出身的基金经理。他的秘诀是什么?”当技术宅开始教美女博主看RSI指标时,就该跑了。”
最可怕的不是市场波动,而是你会慢慢变成自己讨厌的人。我经历过连续涨停时忍不住在饭局吹嘘收益率,也体会过暴跌后把手机扔进冰箱的冲动(真这么干过,维修费花了八百)。现在我的风控方式很原始:每次下单前默念三遍”这笔钱烧了也不影响生活”,要是念完手心还出汗,就取消交易。
尾声
离开咖啡馆时,老同学突然拉住我:”其实刚才说的项目,我自己只投了5%仓位。”他扯松领苦笑道,”给客户看的版本总要包装得漂亮点,对吧?”
你看,投资这场游戏最吊诡的地方在于:那些看起来最像赢家的人,往往活得最紧绷。或许真正的投资智慧,是学会在欲望和恐惧之间给自己留条逃生通道——不是从市场里逃生,是从那个妄想战胜市场的自己手里逃生。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第二天,听说那个新能源项目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你看,市场永远比你更懂什么叫黑色幽默。)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