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问我:“你觉得现在还有人在认真看基本面吗?连ST股都能炒出三倍涨幅的时代,谁还在意合金投资到底是做什么的?”我晃着威士忌杯里的冰块,突然想起三年前在新疆某工业园区见到的场景——巨大的电解槽冒着白烟,工人们穿着防护服在车间穿梭,那种金属与高温交织的工业感,和此刻陆家嘴咖啡馆里对着屏幕敲代码的年轻人,仿佛活在两个平行宇宙。
合金投资这家公司挺有意思。你说它传统吧,它生产的镍基合金能用在航空发动机叶片上;你说它高科技吧,财报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长得让人头皮发麻。我特别喜欢翻他们年报里“经营讨论”章节,那些关于“下游需求结构性调整”和“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表述,像极了中年人对生活的欲言又止——明明想吐槽又不得不保持体面。
有个细节可能很多人没注意:他们去年研发费用增加了37%,但净利润反而下滑了。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那种弹簧玩具,你越用力压它,它反而弹得越诡异。现在的新能源车企动不动就说自己要造飞行汽车,可是连最基础的耐高温连接件可能都要依赖这类“老古董”企业。这种错位感很有意思——资本市场追逐着星辰大海的叙事,而真正撑起这些叙事的,却是些厂区墙皮都脱落的“落后产能”。
我认识个在里头干了十五年的老师傅,他说现在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来闻电解车间的酸味儿。这话虽然扎心,但折射出更残酷的现实:当我们在K线图里把股票代码当成赌博筹码时,那些真正在铸造国家工业脊梁的人,正在被时代悄无声息地遗忘。有时候看着分时图上蹿下跳的曲线,我会恍惚觉得那根本不是资金博弈,而是现代工业文明某种神经质的抽搐。
最近他们参股了个做固态电池的公司,股价立刻来了个20厘米涨停。多经典的A股剧本啊——就像给老旗袍开了个高叉,立刻就能吸引新的目光。但说实话,我反而更关心他们主业的毛利率能不能回到18年水平。毕竟真正的好公司不是靠故事续命,而是像他们车间里那些熔炼炉一样,经得起千度高温的反复考验。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投资”这个词。当太多人把市场当成提款机时,那些需要戴着防尘帽才能进入的车间,那些要熬过五年周期才能验证的工艺改进,反而成了这个浮躁时代最珍贵的压舱石。下次当你输入002633之前,不妨先想想:你投资的是十分钟后的涨停板,还是一个国家工业基因里那些沉默却坚韧的编码?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上次去他们厂区时接待我的董秘已经离职了,据说去了某家元宇宙概念公司——你看,连最该相信公司价值的人,都用脚投了票。)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