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我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的落地窗前,目睹一位私募经理对着净值曲线图发怔。”又跌了三个点,”他苦笑,”可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我们的持仓股票当天全是红的。”那瞬间我忽然意识到,基金净值这套精密算法编织的罗网,早已异化成资本市场的集体幻觉——我们虔诚叩拜的数字图腾,内里却爬满了蛆虫。
基金公司总爱把净值包装成圣杯。他们用复杂公式计算资产价值,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仿佛这串数字真能穿透市场迷雾。但去年第三季度发生的事彻底撕破了这层伪装:某知名消费主题基金单周净值暴跌12%,公告却显示其重仓白酒股平均涨幅达7%。后来才被扒出,该基金实际通过场外期权做了风险对冲,而这类衍生品的估值模型根本就是个黑箱——基金经理用哪个波动率参数、选取多长期限、是否计入流动性折价,全凭他今早喝的是拿铁还是美式。
我不禁怀疑,所谓”公允估值”根本是当代金融炼金术。当某科创板基金每晚净值要依赖五个估值委员会成员投票决定未上市股权价格时,这与其说是严谨计算,不如说是场民主游戏。我曾亲见某基金经理在尾盘拼命拉升小盘股,就为让持仓清单好看些——毕竟净值计算只看收盘价,谁管你盘中砸出过多深的坑?这种净值操纵术比电视剧还精彩,却让基民的血汗钱成了赌桌筹码。
更荒诞的是净值的时间错位。T日净值永远在T+1日公布,这本是技术限制,却演变成信息套利的天堂。去年新能源板块大跌当日,某主题基金净值仅微跌0.3%,敏锐的机构投资者立即嗅到调仓迹象,连夜赎回。等散户第二天看到净值时,基金早已被迫抛售流动性最好的成分股应对赎回,留下满手垃圾资产——这就是为什么你常发现明明净值还没大跌,基金却突然宣布限购。
或许我们该像中世纪怀疑地心说那样怀疑净值体系。当某量化基金把35%仓位放进”其他资产”科目,当债券基金用自家开发的模型给低流动性信用债定价,当QDII基金的美股持仓净值要经历北京时间→纽约时间→北京时间的时空穿越,这些数字早就不再是镜子,而成了哈哈镜。有朋友去年抄底某”深度价值”基金,就是看中其净值抗跌,后来才发现基金经理早就把地产股换成了煤炭股,只是调仓痕迹被平滑估值技术完美掩盖——这简直像用美颜相机看病理报告。
现在每当我看到基金宣传页上跳动的净值数字,总会想起那位私募经理的忠告:”别盯着后视镜开车。”净值永远讲述昨天故事,而资本早已奔向下个叙事战场。或许真正的投资智慧,是学会在数字的迷宫里点一盏灯——既看清墙上摇曳的幻影,更看清握灯绳的自己。当万亿资管规模在净值游戏里旋转起舞时,保持清醒或许才是最大的反叛。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