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在西湖边偶遇一位做私募的老友。他抿着龙井突然笑了:”你知道吗?现在最可怕的不是亏钱,而是所有人都以为理财就该赚钱——这种念头比P2P暴雷还危险。”
这话像根针,扎破了我心里那个被理财课程和财经博主吹胀的气球。
我人生第一笔”像样”的亏损发生在2018年。当时重仓了某知名新能源基金,宣传册上印着”年化23%”烫金大字。结果呢?一年后净值跌穿地板,经理电话里还振振有词:”这是长期赛道,短期波动是给您上车机会。” 去他的上车机会,我那20万直接开进了悬崖。
最讽刺的是,同期我丈母娘在老家信用社买了款”保本理财”,年化3.2%被全家人嘲笑。三年后我的基金还在坑里趴着,人家的本金早安安稳稳滚进了新存单。这件事让我悟出个理儿:理财亏不亏本,首先得看你信的是神话还是人话。
现在短视频里动不动就喊”年化没有15%不如存银行”,说得好像赚钱比煮泡面还简单。但真实世界里的理财,更像是在火锅里捞牛肉——动作要快,筷子要准,还得接受总有几片会滑进红油里的事实。我后来总结出三条血泪规律:
第一,所有承诺”绝对”二字的理财产品,绝对有问题。去年某信托爆雷前,销售总监还在客户群里发”绝对刚性兑付”的语音,现在那群投资人连公司地毯都撕了找说法。
第二,焦虑是比手续费更可怕的成本。我见过白领把工资全砸进加密货币,只因害怕”被时代落下”,结果跌起来时连外卖都不敢点二十五块以上的。这种理财带来的精神损耗,远比账户数字波动更伤人。
第三,有时候不操作才是顶级风控。我的股票账户里至今躺着某白酒股,五年前追高被套后装死,期间经历熔断、疫情、债市暴雷,上个月居然翻红了。反而那些天天盯盘做T的朋友,手续费都够买台特斯拉。
当然不是说理财注定亏钱。但真正赚到钱的,往往是把理财当副业而不是赌场的人。我认识的一位苏州程序员,坚持定投指数基金六年,每次大跌就多买两杯奶茶钱的份额,去年凑够了学区房首付。他的秘诀就一句话:”把自己当人形ETF,波动吃下去,时间吐出来。”
最近监管新规要求理财产品净值化展示,很多人才第一次看清自己买的”稳健型”产品每天波动比心电图还刺激。这倒是好事——至少以后亏钱前,能先看见警告标志闪烁。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理财会亏本吗?不如问游泳会呛水吗。高手在深水区优雅转身,菜鸟在儿童池都可能抽筋。关键不是避开水,而是先搞清楚自己到底会不会游泳。
(写完看了眼自己账户,得,今天又绿了三斤韭菜钱)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