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他半醉时突然拍着桌子说:”现在最怕遇到开口闭口谈价值观的投资人,比张口就要三倍回报的难搞多了。”这话让我想起金东资本最新那篇被疯转的致投资者信——整整八页PPT里,”长期主义”出现了27次,”社会价值”出现了19次,而具体的财务指标,倒像是被塞在角落的免责声明。
这年头,资本都开始穿长衫了。
三年前我在深圳科技园见过金东的尽调团队,那时候他们还在用计算器狂敲IRR,项目经理的西装袖口磨得发亮却坚持戴六位数的腕表。现在再去他们陆家嘴的办公室,清一色的lululemon配帆布鞋,茶水间的冷萃咖啡机比交易室的彭博终端还贵。这种转变很有意思:当硬核的数字游戏玩家开始大谈ESG和可持续发展,你很难分辨这是进化还是另一种精准的算法。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他们去年投的那家生物检测公司,发布会现场居然请来僧人洒净祈福——科技与玄学在招股书里达成了奇妙的和解。项目经理在媒体采访时说:”我们看中的是他们解决农村医疗最后一公里的情怀。”但有意思的是,这家公司的核心盈利模式,其实是把二三线城市的检测数据打包卖给保险公司。
某种程度上,当代投资正在经历某种”去金融化”的表演。就像互联网金融最火热时,所有平台都要强调”科技属性”来规避监管,现在的主流叙事变成了”创造社会价值”。金东最近撤资的某家直播电商企业就很说明问题——不是因为GMV下滑,而是因为被扒出仓库还在用塑料包装,这和他们碳中和基金的招牌产生了致命的违和感。
我认识的一位FA说得更直白:”现在给项目估值要算两道数学题,一道算现金流折现,一道算情怀溢价系数。”他上周刚帮某家预制菜企业融到B轮,路演PPT里专门用五页讲如何复兴淮扬菜文化,财务预测却藏在附录第37页。
这种转变或许折射出更深刻的时代焦虑。当传统增长故事难以为继,资本不得不给自己披上道德外衣。就像维多利亚时期的工厂主热衷修建教堂,当下投资人集体皈依”价值投资”更像某种避险策略——既避市场的险,更避道德的险。
有次深夜和金东的某位合伙人聊起这个话题,他吐着烟圈说:”你知道现在最大的风险是什么?不是投错赛道,而是站错道德高地。”这话听着讽刺,但看看最近暴雷的几个明星项目,倒下的第一块骨牌确实都是人设崩塌。
或许我们正在见证投资哲学的某种异化:当资本过于努力地证明自己不只是资本,反而暴露了更深层的焦虑。就像相亲时过分强调自己不看对方收入的人,往往藏着更精密的算计。
那位私募老友最后醉醺醺地总结:”以前骗投资人要说利润,现在得说’我们改变了某个细分人群的生活方式’。”他晃晃酒杯里的冰块,”你猜怎么着?后者的估值倍数能高出40%。”
这大概就是当代投资场最有趣的悖论:越是强调超越金钱的价值观,往往越能兑现惊人的金钱回报。金东们或许早就参透了这个道理——最好的生意,是让所有人都相信你做的不只是生意。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