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做私募的老王喝酒,他突然盯着手机屏幕嗤笑一声:”又有人问我华夏那款季季盈能不能买,年化3.2%还抢破头,这届韭菜真是…”话没说完自己先顿住了——他丈母娘就是这款产品的忠实用户。
这种割裂感特别有意思。我们这代人(特别是85后)对理财的认知,就像在自助餐厅饿了三天的食客,既要米其林的口感又要大排档的实惠。而华夏理财恰好卡在这个微妙的位置上——你说它保守吧,它搞出过挂钩新能源指数的结构性存款;你说它激进吧,主打产品收益率还跑不过某些二三线城商行。
三年前我买过他们家的科创主题产品,当时客户经理信誓旦旦说”绝对跑赢通胀”。结果去年赎回时发现,扣除管理费实际收益2.8%,刚好够买两箱茅台镇散装酒。但诡异的是,当我带着交割单去网点理论时,看见柜台前排队买新产品的阿姨们,个个脸上都带着某种宗教仪式般的虔诚。
后来想明白了,华夏最厉害的从来不是收益率设计,而是那种”不会让你暴富但绝不会血本无归”的安全感叙事。他们的产品说明书永远用加粗字体标注”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但客户经理谈话时总会”不经意”提到某款产品连续37个季度正收益——这种精心设计的矛盾感,像极了长辈们一边转发养生谣言一边偷偷熬夜刷短视频。
有个做行为经济学的朋友说过,中国人买理财本质是在购买情绪稳定剂。华夏深谙此道:APP里永远用渐变绿色系UI设计,赎回资金到账时间精准控制在T+1工作日下午3点前(刚好赶上股市收盘的心理空窗期),甚至连客服电话等待音都是改编版的茉莉花——所有这些细节构建出的信任感,有时候比那几个百分点的利差更重要。
当然也有翻车的时候。去年某款权益类产品净值回撤15%,我在投资者论坛看到个神评论:”买华夏就像嫁了个老实人,平时工资全上交,突然有天说他炒股亏了半年薪水,你反而不好意思骂太狠。”这种带着无奈感的幽默,或许正是中式理财关系的真实写照。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他们家开始推”养老目标”系列产品,宣传页上居然引用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理论。你说这是创新还是玄学?但当我看到小区广场舞队长拉着姐妹们组团购买时,突然意识到——在年化收益率之外,理财产品真正贩卖的可能是种集体幻觉式的安全感。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华夏理财怎么样?就像问全聚德烤鸭好不好吃。美食家会挑剔火候不如十年前,老饕觉得性价比不如街边小店,但第一次来北京旅游的人,还是会把它写进必吃清单——有些选择从来不只是关于味觉或者收益,而是关于我们需要相信的某个故事。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