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业者的乌托邦与现实困境:一个观察者的矛盾笔记
去年冬天,我在杨浦区的一家24小时共享办公空间里,遇见了一个连续三天没回家的90后创业者。他面前的显示器上闪烁着我看不懂的代码,桌角堆着三四个空的红牛罐子。”这里比家里好,”他头也不抬地说,”至少暖气免费。”——这一幕完美诠释了我对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的复杂感受:它既是梦想孵化器,也是某种温柔的牢笼。
一、政府的善意与创业者的”舒适陷阱”
走进位于国定东路的实训基地主楼,你会被那种精心设计的创业氛围所震撼。从一楼的智能硬件实验室到顶层的路演大厅,政府几乎考虑到了所有你能想到的创业需求。去年他们新引进的3D打印设备,据说单台价值就够支付一个小团队半年的工资。但问题恰恰在于——这种过度的”周全”是否在无形中圈养了创业者?
我认识的一个做AR眼镜的团队,在基地”赖”了整整三年。问起产品商业化进展,创始人总说”还在完善体验”。基地提供的廉价工位、免费法务咨询和定期投资人对接会,反而让他们失去了破釜沉舟的紧迫感。这让我想起经济学家说的”资源诅咒”——有时候,太好的扶持条件反而会延缓企业的市场化进程。
二、路演厅里的表演艺术
每周四下午的Demo Day是基地最热闹的时候。年轻的CEO们穿着清一色的深色衬衫(不知道是谁传下来的潜规则),用几乎雷同的PPT模板讲述着改变世界的梦想。有个细节很有趣:但凡涉及”大数据”、”区块链”的项目,评委们的眼皮就会明显少下垂几度——这种微妙的互动,正在塑造着上海创业圈的集体潜意识。
我曾偷偷统计过,2022年在基地路演的项目中,有47%的BP第一页会出现”赋能”这个词。这不是偶然,而是创业者们无意识地在迎合某种期待。基地的创业导师制度本意是好的,但当所有团队都在模仿导师推崇的”标准成功叙事”时,真正的创新反而被扼杀了。
三、咖啡机旁的阶级分化
基地二楼的免费咖啡机是个微型社会观察站。早晨九点,穿着Prada的”明星创业者”会端着杯子谈论昨晚的融资饭局;而角落里的硬件开发者们,则默默计算着芯片采购成本。政府搭建的这个平等舞台,实际上正在复制外部的商业阶层。
最讽刺的是创业大赛颁奖礼。去年获奖的某个AI项目,领完奖杯后三个月就把公司注册地迁到了税收更优惠的苏州。基地培育的究竟是上海的创新生态,还是精明的政策套利者?这个问题让负责考核基地绩效的官员们很头疼。
四、我的矛盾结论
实训基地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式创业扶持的所有美好与荒诞。它确实降低了创业门槛(去年入驻团队的死亡率比市场平均水平低18%),但也制造了某种温室效应。那些最终成功的案例,往往是最早主动”逃离”基地的叛逆者。
建议?或许该在入驻协议里加条”毕业条款”——就像小鸟学飞,到一定时候就得把窝捅破。毕竟真正的创业者不需要永远的训练场,他们需要的是适度的饥饿感。下次再去基地,我想带包盐撒在他们的咖啡机上,提醒大家:创业这杯饮料,终究要靠自己调出味道。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