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年底,朋友圈开始流传各种版本的“2019年股市放假安排”。我盯着屏幕上的日期表格,突然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馆听到的对话——两个穿着考究的交易员边敲笔记本边抱怨:“放假?不过是把焦虑延期支付而已。”
说实话,这些放假安排表总是让我产生某种荒诞感。表面上,这是在告知投资者市场的开合时间,但往深了想,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集体催眠。我们真的需要被明确告知什么时候该休息吗?当市场闭市时,我们的欲望和恐惧难道就会同步休眠?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次长假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成交量总会异常放大。这让我不禁怀疑,我们热衷的或许不是投资本身,而是那种“参与感”——就像春运抢票,明知道旅途拥挤,但就是要挤上那班车。去年国庆前,我亲眼见证某个私募朋友在收盘前最后一分钟疯狂调仓,后来他苦笑着说:“不是怕错过行情,是怕假期聚会时没话题可聊。”
某种程度上,股市假期制度暴露了投资者内心的幼稚。我们像需要家长规定作息时间的孩子,既渴望自由又害怕失控。最讽刺的是,当市场真的休市时,大多数人反而开始疯狂刷海外行情——仿佛A股闭市就意味着世界停止运转。这种矛盾心理在春节尤为明显:嘴上说着“好好陪家人”,手机推送的财经新闻却一条都没落下。
我越来越觉得,放假安排表本质上是一份“焦虑时刻表”。它提前标注了那些我们可以名正言言顺逃避决策的时段,却也暗中放大了归来时的恐慌。还记得去年五一后开盘的千股跌停吗?当时有个段子说:“放假时担心利空,开盘后担心利多,横竖都是焦虑。”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休市”这个概念。真正的投资者需要的是思维上的假期,而非交易系统的强制关闭。我认识的一个民间高手从来不看放假安排,他的原则是:“当市场说话时倾听,当市场沉默时思考。”这种反制度的姿态虽然偏激,但确实道破了某种真相——我们对规则的过度依赖,正在削弱投资中最珍贵的直觉判断。
现在再看那份被转发了无数次的放假安排,我突然觉得它像一份现代版的农耕历法。我们依然保持着“春播秋收”的原始冲动,却忘记了市场早已是24小时连轴转的量子世界。当算法交易能在毫秒间完成亿万次决策,人类却还在为多放一天假而欢呼,这种反差简直带着某种诗意的荒谬。
下次有人再转发放假安排时,或许我们可以多问一句:我们庆祝的到底是休息的权利,还是逃避的自由?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