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我站在无锡恒隆广场32层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人群,突然意识到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这些所谓的”融资顾问”,本质上不过是金融掮客的精致版本。这个念头让我在那一刻几乎喘不过气来。
2019年我加入东方融资网时,这个行业正处在最后的黄金时代。记得第一次参加公司晨会,区域总监激情澎湃地宣讲:”我们不是在卖产品,我们是在为中小企业输送血液!”台下新人们眼神炽热,仿佛自己真的成了实体经济的天使。现在回想起来,那种集体亢奋多么像某个特定年代的场景重现。
真正让我开始反思的,是2021年遇到的一个客户。王老板经营着一家机加工厂,因为疫情导致出口订单骤减,急需200万周转。我们在会议室里给他展示了五套融资方案,每套都包装得光鲜亮丽——低利率、快审批、灵活还款。但当我深夜加班整理材料时,突然发现所有这些方案的实际综合成本都超过了15%,而这还不包括我们收取的3个点服务费。
那个凌晨两点,我盯着Excel表格里跳动的数字,第一次产生了强烈的职业荒诞感。我们口口声声说要拯救实体经济,但实际上却在给本就艰难的企业加上更沉重的枷锁。更讽刺的是,第二天这笔贷款居然顺利过审了,王老板还特意送来锦旗,感谢我们”雪中送炭”。
这种现象在行业内太普遍了。很多时候,我们更像是在利用信息不对称做生意。银行产品的条款晦涩难懂,中小企业主又普遍缺乏金融知识,这就给了中介巨大的操作空间。我记得有个同事曾经得意地说:”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专业知识,而是把7分的东西包装成10分的本事。”
但转折发生在2022年。随着数字金融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绕过我们直接对接银行。某次我亲眼目睹一个95后厂二代,用手机银行半小时就办完了过去需要走一周流程的贷款申请。那一刻,会议室里昂贵的真皮沙发、墙上的资质证书、甚至我们精心准备的PPT,都显得格外可笑。
或许这个行业最大的悖论在于:我们越是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就越加速自己的消亡。就像马车夫研究更精致的鞭子时,汽车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现在很多同行转型做”财税咨询”或”上市辅导”,但本质上还是在不同维度重复相同的故事。
最近我常想,中介服务的本质应该是消除摩擦,而不是制造迷雾。当信息的壁垒被技术彻底摧毁时,像东方融资网这样的传统机构,要么进化成真正的问题解决者,要么就会成为数字经济博物馆里的展品。这个过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都要快——也许就在明年这个时候,那些还在炫耀又签下大单的同行们,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不会用最新的银行开放API接口了。
离开无锡前,我又去了趟太湖大道。夕阳下的金融街依然光鲜亮丽,但我知道,某些东西正在不可逆转地改变。就像此刻吹过蠡湖的晚风,看起来与昨日别无二致,却早已换了温度和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