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凌晨三点的烧烤摊启示录
上个月在深圳科技园吃夜宵,隔壁桌两个穿着某大厂工牌的年轻人正用PPT给烧烤摊老板画饼:”我们做个线上烧烤平台,您出秘方,我们融资,三年上市!”老板擦着汗珠的毛巾突然停在半空:”那我这些凌晨等代驾的老主顾怎么办?”
这个荒诞又真实的场景,突然让我意识到——现在连”创业”这个词都被异化成了一场大型行为艺术。所有人都在追逐”好项目”,却没人愿意成为那个凌晨四点起来揉面的手艺人。
(二)”风口论”的慢性毒药
五年前我参与过一个区块链项目,团队里最勤快的是那个每天修改商业计划书里”市场规模”数据的小伙。当他在第三次融资失败后转行做微商时,我注意到他朋友圈签名改成了:”所有赚快钱的秘密都写在刑法里”。
这很讽刺不是吗?我们这代创业者被灌输了太多”选择大于努力”的毒鸡汤。就像我那个做智能硬件的朋友说的:”现在连路演PPT都要标注’AI赋能’,哪怕我们只是在螺丝刀上加了个蓝牙功能。”
(三)菜市场里的百万商机
我母亲在二线城市菜市场有个卖剁椒的摊位。去年她突然找我视频,镜头对着排队的顾客:”儿子,你说妈这个算不算私域流量?”原来她给每个老顾客都编了号,记得张阿姨的孙女不吃蒜,李爷爷每周五要双倍辣。
这让我想起最近看的某份商业报告,把这种经营称为”社区下沉市场精细化运营”。多可笑啊,我们花几万块上商学院学的案例,早就在菜市场里演了三十年。
(四)慢变量的复利奇迹
认识个做螺蛳粉的广西姑娘,前六年就开着一家十五平的小店。第七年突然有资本找上门,她反问:”你们能保证收购后还让我用老坛酸笋吗?”现在她的品牌估值过亿,但发酵缸还是那几口祖传的陶瓮。
这或许揭示了创业最吊诡的真相:当你不再用”致富”作为目标时,财富反而会追着你跑。就像玩俄罗斯方块,死盯着记分牌的人总是最早出局。
(五)给想”一夜暴富”者的体检报告
如果你正在搜索”冷门暴利项目”,不妨先做个小测试:
1. 能否忍受连续300天零收入?
2. 是否愿意亲手通三次下水道?
3. 看到”长期主义”会下意识翻白眼吗?
但凡有两项肯定答案,或许该重新思考:你要的到底是创业,还是合法抢劫的幻觉?
结语:
下次再看到月入百万的蓝海项目时,建议做个实验:把文章里所有数字去掉,看看还剩下多少实质内容。真正的创业就像种竹子,前四年只能看到三厘米的变化——但第五年的疯长,从来不是奇迹,而是地底下那些无人问津的深夜。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