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陆家嘴地铁站,我看到一个穿西装的中年男人死死盯着手机屏幕,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后来我才知道,那天630010的净值跌了2.3%。这种场景在当下的中国已经不再稀奇,我们似乎集体患上了一种数字焦虑症,把基金净值表当成了每日必读的运势占卜。
说实话,我自己也曾经深陷其中。去年三月市场震荡期间,我养成了每小时刷新一次净值的病态习惯,甚至设置了价格波动提醒。直到某个深夜,手机连续震动把我惊醒,看着那条-1.8%的推送,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活得像证券交易所的人肉警报器。这种对数字的病态执念,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现代人的存在性焦虑——我们需要用不断变动的数字来确认自己资产的“活着”。
有意思的是,基金净值正在重塑我们的时间感知。农耕时代看节气,工业时代看钟表,而现在很多中产的时间维度被切割成以交易日为单位的周期。每周五下午三点后的放松,周一开盘前的紧张,这种新型生物钟比任何时区调整都更深刻地刻进我们的生活节奏。我认识的一位基金经理甚至说,现在年轻人约会都会下意识避开交易时间,“看净值比看对象更重要”成了圈内黑色笑话。
但最吊诡的或许是净值数字带来的虚幻掌控感。我们以为自己在“管理资产”,实际上多数人只是在重复刷新动作。就像那个经典实验:鸽子认为拍打翅膀能控制喂食器,投资者也迷信自己的操作能影响净值走势。去年有项研究显示,频繁查看净值的人年收益反而比一年看四次的人低3.7%,这种反直觉现象值得玩味。
当下AI量化交易盛行之际,普通投资者对净值的痴迷显得尤为荒诞。当算法能在0.03秒内完成200次调仓,我们却还在为小数点后四位的变化心跳加速,这种人力与算力的不对等博弈,像极了拿着长矛迎战星际战舰的原始人。也许某天我们会发现,对净值的过度关注本质上是人类对抗金融异化的最后挣扎——用最原始的情感反应来确证自己在资本洪流中的存在。
现在每次看到净值波动,我都会想起敦煌壁画上的飞天藻井。那些古代投资者用颜料记录粮食价格波动,与我们今天盯着K线图本质上并无不同。变化的从来不是人性对数字的执念,只是承载执念的媒介从泥土变成了液晶屏。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