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在杭州某银行风控部门的老友喝茶,他苦笑着掏出手机给我看内部群聊:“又接到窗口指导,要求重点推介某金交中心备案的收益凭证产品,年化6.2%——你说这算不算戴着镣铐跳舞?”茶杯氤氲的热气里,我忽然意识到,浙江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这类地方金交平台,早已不是单纯的金融基础设施,更像是折射中国式金融创新的多棱镜。
记得2018年在钱江新城参加金融科技峰会时,某位金交中心高管在咖啡间隙的私聊颇耐人寻味:“我们本质上是在监管套利的夹缝里种盆栽——银保监会堵死非标融资,我们就用收益权拆分嫁接;证监会严控私募门槛,我们就用会员制包装合格投资者。”这种带着自嘲的坦诚,反而比那些冠冕堂皇的PPT更接近真相。
有意思的是,这些地方金交平台最擅长的,是把僵硬的金融条款翻译成江浙老板们听得懂的语言。我曾亲眼见到某温州制造业老板在认购某污水处理项目收益权产品时,拍着客户经理的肩膀说:“这不就是新时代的‘抬会’嘛!只不过以前是乡亲们按红手印,现在是你们帮我在手机上点确认。”这种民间金融智慧与正规金融产品的诡异嫁接,某种程度上成了区域金融风险的缓释剂——当然也可能成为新的风险策源地。
但最让我警惕的是近年出现的某种异化趋势。某些区县级平台把土地整理包装成“资产收益计划”,通过金交中心流转,年化收益率动辄8%以上。这本质上是用金融魔术把地方债装进文创礼盒,最后买单的往往是那些误以为买到“稳健理财”的个体投资者。就像我那位银行朋友吐槽的:“现在最怕饭局上遇到开发区领导,三杯下肚就开始推销他们的‘特色金融产品’。”
或许我们应该跳出非黑即白的评判框架。这些地方金交中心就像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既可能成为风险传导的隐秘通道,也可能真正服务实体经济——关键看我们如何驾驭这把双刃剑。当某天发现小区门口奶茶店都用金交中心备案的消费券资产证券化融资时,我们或许该思考:这究竟是金融民主化的进步,还是泡沫狂欢的前奏?
(注:本文基于行业观察写作,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