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指数基金:当聪明钱开始偷懒

上周和一位在投行做量化的朋友喝酒,他盯着威士忌里的冰球突然说:”你知道吗?我们部门最赚钱的模型,去年跑输了沪深300两个百分点。”这话让我想起2020年那波疯牛行情——我精心挑选的5只主动基金,加起来都没干过老婆闭眼定投的500ETF。

策略指数基金本质上是个悖论。它既承认市场有效到主动管理难以持续战胜指数,又倔强地认为可以通过那么几个因子(价值、质量、低波之类)薅到超额收益。就像个宣称要佛系养生却偷偷吃保健品的中年人,嘴上说着”随缘”,身体却很诚实。

最讽刺的是,当所有人都开始追捧Smart Beta时,因子的超额收益反而被摊薄了。2017年做小市值因子还能轻松年化20%+,现在各家私募的量化团队恨不得把卫星数据都塞进模型里卷——这让我想起老家菜市场,第一个卖麻辣烫的赚得盆满钵满,等到整条街都飘着红油味时,大家就只能拼谁家的麻酱更稠了。

有意思的是,策略指数基金最忠实的拥趸往往是两类截然相反的人:一类是坚信数据能解释一切的理工男,另一类却是连PE和PB都分不清的理财小白。前者把因子轮动当成俄罗斯方块来玩,后者根本搞不清自己买的是什么,只知道APP首页推荐的那个”科技增强”听起来很厉害。

我自己的养老账户里其实也配了30%的策略指数产品,但每次调仓时都会产生某种荒诞感——我们真的比市场更聪明吗?还是说这些花哨的因子,本质上只是给韭菜们换了个更精致的镰刀?就像给自行车装上喷气式发动机,看起来酷炫,该摔跤的时候照样鼻青脸肿。

最近注意到个现象:头部公募开始把”基本面加权”这类策略包装成主动产品卖1.5%的管理费。这招实在精明——既享受了被动投资的成本优势,又收割了主动管理的费率溢价。金融创新有时候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策略指数基金

或许未来某天,当AI能把卫星图像里的停车场车辆数和财报电话会的声纹情绪都分析完毕时,我们又会回归最朴素的市值加权指数。毕竟在足够长的周期里,最昂贵的建议往往是”我能帮你打败市场”,而最便宜的智慧其实是”别折腾了,躺平吧”。

(放下酒杯时突然想到:如果所有投资者都转向策略指数,那么这些因子还会有效吗?这个问题,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值得醉一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77/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2025年8月22日 下午12:33
下一篇 6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