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实习网:一场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的角力
上周在798艺术区的一家咖啡馆,我偶然听到邻桌两个大学生的对话。”你暑假去那个创业实习网报名了吗?””去了,但感觉像在参加一场大型真人秀——所有人都在表演’创业精神’。”这段对话让我放下了手中的咖啡杯。
中国创业实习网这类平台的出现,本应是件令人振奋的事。十年前我毕业时,要找个像样的实习得靠学长学姐”递条子”。现在鼠标一点就能对接创业公司,表面上看确实是进步。但就像我那个在孵化器工作的朋友老张说的:”现在的大学生来实习,第一句话问的不是能学到什么,而是问’这段经历写在简历上好看吗?'”
这让我想起去年采访过的一个95后创业者小林。他的教育科技初创公司通过创业实习网招了6个实习生,结果两个月内走了5个。”最长的那个待了四周,走的时候跟我说’这段经历已经够我申请常春藤了’。”小林苦笑着给我看他们公司的冰箱,上面还贴着某个实习生留下的便利贴:”创业就是要颠覆传统——所以我决定颠覆按时上班的传统”。
某种程度上,这些平台成了”创业体验经济”的推手。数据显示,某头部创业实习网去年新增用户中有43%明确表示”只为镀金”。这不禁让人怀疑,我们是否正在培养一代”创业观光客”——他们精通创业话术,能在路演时侃侃而谈”痛点””闭环”,却对真正的商业残酷一无所知。
但话说回来,这种功利主义倾向真的全怪年轻人吗?我认识的一个浙大女生小苏道破天机:”当所有招聘都要求’有创业经历’时,我们不过是在玩一场不得不参加的游戏。”她的实习日记里写着:”今天CEO第N次说’要把公司做成教育界的特斯拉’,但公司连下个月工资都快发不出了。”
值得玩味的是,这些平台自身也在上演着相似的荒诞。去年有家创业实习网高调宣布完成B轮融资,发布会搞得像科技春晚,结果今年初就被爆出数据造假。这倒很符合当下创业圈的某种行为艺术——用创业的方式教人创业,最后连自己都活成了创业泡沫的注脚。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这类平台的定位。日本有个叫”失败博物馆”的机构,专门展示创业者的车祸现场。我们的创业实习网是否也该开辟个”现实专区”?不是展示那些光鲜的融资新闻,而是记录创业者通宵改BP的黑眼圈,被投资人拒绝37次后的崩溃,以及那些最终没能熬过寒冬的”阵亡名单”?
说到底,创业从来不是简历上的一段加粗文字。就像我认识的那个做了三年社区团购最终转行的创业者说的:”真正的创业课教不会你怎么写商业计划书,只会教会你什么时候该认输。”坐在798的落日余晖里,我突然觉得,也许最好的创业实习网,应该先教会年轻人如何体面地失败。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