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一家创业咖啡馆里偶遇了一位老朋友。他刚从新三板摘牌,正愁眉苦脸地喝着美式。”早知道当初就该死磕创业板,”他苦笑着对我说,”现在倒好,融不到钱不说,连流动性都快归零了。”
这番话让我突然意识到,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表面上是个融资渠道的选择题,骨子里却是一场残酷的”鄙视链”生存游戏。
1. 主板的”贵族俱乐部”:光鲜背后的傲慢
主板市场就像北京二环内的四合院——地段金贵,门槛极高。这里驻扎着中石油、茅台这些”国之重器”,它们享受着近乎垄断的流动性溢价。但有趣的是,这些巨头们反而最不依赖股市融资。
我曾经统计过,2022年主板IPO融资额仅占全市场的43%,但交易量却占到68%。这意味着什么?主板本质上是个”流动性黑洞”,它用制度性红利吸引着最优质的企业,却让它们成为资本游戏的旁观者。
更讽刺的是,主板严格的盈利要求把大量高成长性企业挡在门外。这就像要求一个青春期少年必须长出胡子才能入学——等真长出来了,爆发期也过去了。
2. 创业板的”造梦车间”:估值泡沫与创新悖论
创业板本该是中国的纳斯达克,但走着走着就成了”市梦率”试验场。2015年暴风科技上市时,连续55个涨停板的疯狂场景还历历在目。这种狂欢背后藏着个黑色幽默:越是强调”支持科技创新”的板块,估值体系反而越脱离技术本身。
我跟踪过30家创业板公司,发现一个诡异现象:研发投入占比超过10%的企业,市盈率普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资本市场用脚投票告诉我们:他们想要的不是真正的创新,而是贴着”高科技”标签的资本故事。
3. 中小板的”尴尬中年”:被遗忘的夹心层
中小板就像班级里那个成绩中等的学生——不够差到需要特别关注,也不够好能获得掌声。这个2004年诞生的板块,在创业板和新三板的夹击下,越来越找不到存在感。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深交所官网上,中小板上市标准最后更新时间停留在2014年。这个被”冻龄”的板块,正在重蹈当年B股的覆辙——既不够包容,又不够精英,最终沦为制度变迁的过渡产物。
4. 新三板的”修罗场”:流动性荒漠里的生存法则
现在说说让我朋友栽跟头的新三板。这个全国性场外市场最魔幻的地方在于:它本意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结果却成了PE/VC的围猎场。
我见过太多新三板企业,挂牌时被中介忽悠”先上车后补票”,结果发现这趟车根本不在常规轨道上行驶。9000多家挂牌企业中,日均成交额超过100万的不足5%。更残酷的是,这里的定增市场正在形成”马太效应”——能融到资的永远都是那前10%的公司。
撕裂的真相:我们需要的不是分层,而是贯通
写了这么多,我突然意识到问题的核心:我们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各层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就像把小学、中学、大学建在了不同的星球上,学生根本没有升学通道。
德国有个值得玩味的制度设计:企业在初级市场表现优异,可以”保送”进入高级市场,不需要重新IPO。这种贯通机制,或许比单纯增加板块更有意义。毕竟,资本市场的本质不该是划分三六九等,而是要让每个发展阶段的企业都能找到合适的土壤。
(后记:就在本文完稿时,那位摘牌的朋友发来消息,他准备用VIE架构冲击纳斯达克了。看,当本土市场失灵时,企业家永远会用脚投票——这或许是对当前体系最辛辣的讽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