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在陆家嘴喝咖啡,他盯着手机屏幕突然笑出声:“你看,腾讯又跌回三年前的价格了,现在人人都说互联网时代结束了。” 他滑动着K线图的手指带着某种先知般的怜悯——这种表情我在2015年股灾和2020年疫情底时都见过。有意思的是,每次当这种“共识”凝固成冰时,市场总会用最戏剧性的方式把它砸碎。
(一)
港股市场最近像个被过度惩罚的优等生。恒指从三万点俯冲到一万六的过程中,太多好公司被错杀得血肉模糊。我特别注意到美团-W(3690.HK),这家公司现在被贴满“消费降级”“监管利剑”“骑手成本”的标签,但很少有人愿意算笔账:他们三季度即时配送订单量同比增长23%,闪购业务GMV增速保持在40%以上——这哪里是衰退?分明是顶着逆风在扩张。
更讽刺的是,当内地投资者疯狂抛售时,贝莱德和新加坡主权基金却在悄悄增持。这让我想起2020年医药股暴跌时的情况,当时所有人都说集采会摧毁整个行业,结果药明生物(2269.HK)后来从40港币涨到140港币——市场总是在情绪极端时给出荒诞的定价错误。
(二)
真正让我夜不能寐的其实是另一个赛道:港股独有的稀缺资产。比如港交所(0388.HK),这根本不是什么普通的交易所,而是中国资产全球化的输血管道。现在日均成交额萎缩到不足千亿?正好说明已经到了周期底部。想想看,一旦美联储开始降息,南向资金重新活跃,再加上潜在的沙特阿美二次上市……这个杠杆效应会可怕得让人头皮发麻。
我去年在调研时发现个细节:港交所技术团队正在测试数字资产托管系统。虽然现在虚拟货币市场混乱,但未来传统金融与区块链的融合几乎不可避免——到时候港交所很可能成为亚洲第一个吃螃蟹的交易所。这种期权价值,目前的市场价格根本没能体现。
(三)
当然必须得说说反直觉操作。现在地产股被当成市场弃子,但我开始小仓位布局华润万象生活(1209.HK)。逻辑很简单:当住宅开发业务崩塌时,商业运营和物管反而会成为更纯粹的消费赛道。上个月在深圳万象天地看到香奈儿排队的人群时,我突然意识到——经济再差,顶奢消费群体依然雷打不动地存在,而华润运营的正是这群人最集中的场域。
这有点像2013年买波尔多酒庄的逻辑:真正顶级资产从来不怕周期,它们只怕你不敢在血流成河时弯腰捡拾。不过说实在的,我现在只敢用5%仓位试水,毕竟港股的下行趋势有时候能漫长到摧毁所有理性判断。
尾声
就在写这篇文章时,手机弹出新闻:中央汇金宣布增持ETF。市场立刻欢呼这是“政策底”,但我反而警惕起来——真正的市场底从来不会在锣鼓喧天中到来。或许我们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寻找“值得投资”的股票,而是培养一种在极端恐慌中依然能保持清醒的能力。
毕竟在香港市场,超额收益永远属于那些敢于和人群逆行的少数派。当最后一个悲观者终于投降时,转机可能已经悄悄埋下了种子。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