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又提起2018年那档子事。两杯茅台下肚,这个五十多岁的老会计突然红了眼眶:”当时要是早点把养老钱取出来,现在孙子都能上国际幼儿园了。”他说的正是四达投资爆雷前夜——那个所有人都觉得还能再赚最后一波的疯狂时刻。
说起来挺讽刺的。四达最火的那阵子,我们小区保安亭都成了临时理财沙龙。退休教师拿着计算器算复利,菜场摊主讨论债权转让规则,连我家钟点工都能把”等额本息””先息后本”说得头头是道。现在回想起来,那种全民金融狂欢里藏着某种令人脊背发凉的集体催眠。
有件事我至今想不明白。明明当时银监会预警发了好几次,某财经专栏作家连续三周发文拆解四达的资金池漏洞,为什么我们就像被下了降头似的?后来读狂热分子才有点开窍:当百分之二十的月收益摆在面前,人会自动屏蔽所有风险提示——这不是贪念,简直是生理反应。就像闻到肉香的鬣狗,明知道前面可能是陷阱,但四肢比大脑先行动。
最魔幻的是爆雷后的众生相。搞IT的小年轻连夜写了抓取代码追踪资金流向,退休大妈举着宪法在市政府前背刑法第192条,还有人组队去云南边境蹲守跑路的实控人。与其说是维权,不如说成了当代民间金融行为艺术展。我收集过他们的维权群聊天记录,比任何商学院案例都鲜活——有人从金融小白进化成能写万字法律文书,有人却开始传播”国家兜底”的幻想,这种认知分裂堪称绝妙的社会学样本。
最近研究区块链金融时突然顿悟:四达这类平台最可怕的不是资金池运作,而是它精准拿捏了中国人对”中间态”的痴迷。既要银行存款的安全感,又要股市的暴利,还要P2P的灵活提现——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贪婪,才是滋养骗局的最佳温床。看看现在爆雷的各类资金盘,套路和四达简直一脉相承,只不过把线下门店搬到了抖音直播间。
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四达总部前台曾挂着”守信如天”的牌匾,而经侦后来在实控人电脑里发现加密文件夹命名为”韭菜收割机”。这种荒诞对比让我想起大空头里马克·鲍姆的台词:”人们总想要个魔术公式,其实最简单的道理最烧脑——如果你不懂它在赚什么钱,那你就是利润来源。”
或许我们该感谢四达们。它们用真金白银给全民上了堂风险教育课,比证监会投教基地管用得多。现在我看到年化超6%的产品就条件反射式排查三层股权结构,这种PTSD般的警觉,倒是让我在去年信托暴雷潮里成功逃生。只是不知道那些在四达赔掉首付的年轻人,现在是否学会了和欲望和平共处。
(写完重读时突然想到:或许金融骗局的终极悖论在于,它既摧毁人对社会的信任,又逼迫人成长为更清醒的投资者。这种撕裂感,恰似暴雨后泥泞里长出的野蘑菇,有毒却闪着诱人的光。)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