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半,我又一次刷新了小木虫的基金版块。屏幕上跳出一条新帖子:”青基未中,导师让我延毕一年”。发帖人的ID很陌生,但那种绝望感却熟悉得刺眼——五年前,我也发过类似的帖子。
说起来挺讽刺的。这个最初由几个研究生捣鼓出来的学术论坛,如今成了科研界的”地下情报中心”。官方通知总是说得冠冕堂皇,而在这里,你能看到评审意见的扫描件(当然关键信息都打了码)、能听到某位大佬的评审偏好、甚至能提前48小时嗅到会评的风向。有次我看到个帖子说”本子写到第三部分一定要放一张示意图”,底下跟了二百多条”感谢大佬”,活像在传阅武功秘籍。
最让我着迷的是那些若隐若现的”潜规则”。去年有个哥们信誓旦旦地说,参考文献里必须要有三篇国内院士的论文——哪怕你的研究方向是量子纠缠,也得硬塞两篇材料学的文献。更荒诞的是,真有人照做后中了基金,于是这个玄学攻略又被顶了三个月。有时候我觉得,这帮搞科研的聪明人,在基金面前都变成了求签问卦的香客。
但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另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在讨论”学术包装术”。怎么把平庸的数据画出惊艳的图表,怎么给老掉牙的课题套个元宇宙的壳子,甚至有人开班授课教人写本子,收费比考研辅导还贵。有次看到个帖子问”创新性不够怎么办”,高赞回复是:”把’基于’改成’融合’,’分析’改成’解析’,再加个AI+的前缀”——这哪是做科研,分明是新媒体标题党进修班。
我认识个特别轴的师兄,坚持只写自己真正想做的课题,连续挂了五年。第六年他中了,但本子内容和他博士期间做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喝酒时他苦笑着说:”原来不是基金支持创新,是创新迎合基金。”那天我们灌了两斤二锅头,最后在烧烤摊上对着评审意见拍桌子——当然,第二天还是乖乖按意见改本子。
最近版块里冒出不少”避雷帖”,提醒大家小心某些打着辅导旗号的骗子。有意思的是,真有人被骗了也不敢声张,毕竟谁都不想承认自己连本子都写不好。这种诡异的沉默,比骂街更让人难受。
或许小木虫最真实的价值,是让那些在官方通报里永远光鲜的”中标者”们,能偷偷卸下铠甲露出伤疤。就像昨天看到个三年连中三大项目的狠人,居然也在问”如何委婉拒绝合作挂名”。你看,就算站上食物链顶端,照样有新的烦恼。
关掉网页前我又看了眼置顶帖,今年基金申请量比去年又涨了18%。那些新增的本子里,有多少是真正想探索未知的,有多少只是为生存不得不投的投名状?显示器幽幽的反光里,我突然觉得我们像一群在迷宫里狂奔的小白鼠——明明终点挂着”科学理想”的奶酪,却不得不先学会在基金游戏的轨道上跳踢踏舞。
(后记:写完这篇时收到邮件,合作者的本子又挂了。我们默契地谁都没提修改重投的事,毕竟明天还要组会汇报进度——科研圈的黑色幽默永远不缺席。)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