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人人都想当巴菲特,但连复利计算器都懒得打开。”这话让我突然想到宏利——这家1887年就开始玩复利游戏的公司,在算法统治一切的今天,反而显得像个带着怀表的老派绅士。
说实话,我第一次接触宏利是在多伦多地铁站。巨幅广告牌上写着”Bringing ambition to life”,旁边西装革履的模特笑得像个人工智能——完美却毫无温度。但真正让我愣住的是底下那行小字:”Since 1887″。好家伙,这公司见证过两次世界大战、十几次经济危机,甚至比加拿大建国时间还长。这种穿越周期的能力,在当下这个连APP版本号都懒得记的时代,简直像发现了活恐龙。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投资哲学带着某种老派的固执。去年某科技股暴涨时,我认识的量化交易员们都在疯狂调参数,宏利却默默增持了巴西的污水处理厂和北欧的风电场。当时觉得这帮人是不是还在用传真机下单?但现在看来,当ESG从时髦词变成生存刚需时,他们二十年前就开始布局的绿色基建组合,突然成了穿越通胀的诺亚方舟。
不过最让我困惑的是他们的”人性化悖论”。在全员元宇宙的2023年,他们居然还在坚持真人投顾服务。我特意去体验过——那位头发花白的顾问用纸笔给我画复利曲线时,iPad Pro在旁边像个尴尬的现代艺术品。但当他谈起1998年帮客户躲过亚洲金融风暴的案例时,眼睛里的光比任何数据可视化都来得震撼。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他们的客户平均持有期是17年,而互联网券商的平均持仓时间只有…呃,据说比刷短视频的间隔还短。
有件事特别讽刺。我研究他们AI投资团队时发现,首席算法工程师的办公室墙上贴着手写的凯恩斯名言:”市场保持非理性的时间,总比你能撑住的时间长”。这就像米其林三星主厨偷偷吃泡面——科技终究是工具,而理解人性的疯狂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当然他们也不是什么圣人。去年第三季度踩雷地产债的失误,被网友做成了鬼畜视频。但有意思的是,危机月报里居然坦然承认:”我们的情绪管理模型低估了恐慌传染的蝴蝶效应”。这种把AI和人类弱点并列检讨的坦诚,反而比那些永远正确的完美报告更让人安心。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个脑洞:如果让宏利管理Twitter会怎样?或许不会追求日活暴涨,但可能培养出真正愿意为深度内容付费的用户——就像他们用三十年时间证明,稳定的5%回报率远比暴赚50%然后崩盘更有魅力。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或许最激进的反叛就是做个长期主义者。
写完这些突然发现,宏利最珍贵的可能不是那些收益曲线,而是种近乎古老的信念:钱应该是有温度的计时器,而不是燃烧殆尽的燃料。就像我爷爷那代人会精心保养一把用了四十年的扳手,而我们现在连手机充电线都撑不过半年。
(后记:刚查邮件发现宏利发了新年致投资者信,结尾引用了百年孤独的话——”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这年头连基金公司都开始读马尔克斯了,还有什么不可能?)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