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铁饭碗”开始数字化:我在建行招聘现场的观察与困惑
上周路过市中心,恰好看到建设银行某分行门口排起长队——不用猜,又是年度招聘开始了。队伍里大多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穿着熨帖的西装,手里攥着打印了无数次的简历。不知怎么,我突然想起五年前陪表弟参加银行招聘培训班的那个下午,教室里挤满了焦虑的家长和眼神空洞的考生,墙上的红色标语写着”决战银行秋招,拿下金饭碗”。
说来讽刺,就在招聘现场三百米外,建行刚刚落地了24小时数字银行服务中心,五台智能柜员机取代了传统窗口,AI客服的声音透过玻璃门飘出来:”业务查询请按1,转账业务请按2…”。这种割裂感让我愣在原地:一边是年轻人挤破头想进入的传统金融体系,另一边是正在被技术重构的银行业未来。
我有个在省分行做HR的朋友私下吐槽,现在银行招聘最纠结的不是招不到人,而是不知道招什么样的人。传统金融知识要考,但更看重的是数据分析能力、用户体验设计思维——甚至去年某个岗位明确要求”会Python优先”。这哪里还是我们印象中那个数钱、盖章、朝九晚五的银行?
更值得玩味的是价值观的转变。十年前银行招聘宣传册上印着”稳定发展、终身职业”,现在变成了”数字金融先锋、跨界成长平台”。我翻过今年建行的招聘海报,有个细节很戳人:不再强调”解决北京/上海户口”,反而用大字号标注”内部创业孵化支持”和”科技项目跟投机制”。或许银行自己也明白,对新一代年轻人来说,比体制光环更有吸引力的是参与变革的机会。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转型真的顺利吗?我认识个去年进建行数字金融部的姑娘,她苦笑着说自己像个”套着西装外套的互联网民工”——早上要穿着行服参加晨会唱行歌,下午又要和外包科技团队用敏捷开发模式赶项目进度。这种文化撕裂感,或许正是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中最真实的注脚。
站在招聘队伍末尾,我注意到有个男生正在用手机刷区块链概念的公开课。和他聊起来才知道,这位金融工程硕士报考的居然是柜员岗。”先进去再说,”他推了推眼镜,”只要进了门,总有办法转到创新业务部门。”这句话突然点醒了我:或许对这些年轻人来说,银行招聘早已不是终点,而是通往金融科技时代的跳板。
离开时回头望了一眼,落日余晖给银行大厦的玻璃幕墙镀上一层金色。突然觉得,这场景像极了一个隐喻:传统银行业的体制框架仍在,但里面涌动的人与事,早已换了人间。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