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的顶层咖啡馆,目睹一位私募经理将手机狠狠摔在沙发上。”又掉了两个名次,”他苦笑着搅动冷掉的拿铁,”下周一投资人会议,真不知该怎么交代。”窗外金融塔楼在暮色中明灭,像极了基金排名表上跳动不休的数字。
基金排名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集体幻觉。我们总以为那些百分比反映的是基金经理的真实能力,却忽略了排名游戏本身的荒诞性——就像比较台风天里谁的风筝飞得更高,而不问放风筝的人手里攥着多长的线。某中型基金公司的朋友私下告诉我,他们季度末常玩”橱窗装饰”的把戏:临时抛售表现差的股票,买入当下热门板块撑门面。这手法老套得像是二十年前的港产商战片桥段,却在资管行业年复一年上演。
有意思的是,排名焦虑正在催生新型的行业分裂。上周参加业内沙龙时,某百亿基金经理醉后吐真言:”现在管大资金就像驾驶满载的油轮,明明看见冰山却不敢急转弯——每个季度都有排名这把枪抵着后脑勺。”反倒是些小规模基金,偷偷践行着”落后半年,领先三年”的反周期策略。这种分裂让我想起古玩市场的赌青皮,多数人围着开窗料打转,真正懂行的却在角落摩挲那些蒙尘的全赌料。
数据迷雾中最吊诡的,或许是排名与真实收益之间的量子纠缠。某第三方机构做过残酷测算:近五年排名前10%的偏股基金,次年能保持在第一梯队的不足三成。这个数字比大学生初恋成功率还低,却丝毫不妨碍渠道销售继续用”冠军基金”招揽客户。就像追光灯永远只照亮舞台最中央的演员,没人关心上一幕的主角正躲在幕后咳血。
当下最令人担忧的演变,是算法正在加剧这场数字暴政。某互联网平台基金专区负责人透露,他们的推荐算法会给短期排名突变的基金额外加权——这导致某些基金经理开始为取悦机器而操作。想象一下,投资决策从”什么对企业长期有利”异化成”什么能让下周四的排名跳涨0.3%”,这种微观层面的扭曲,某种程度上比2008年的次级贷款衍生品更惊心。
或许我们该向葡萄酒评级体系取经。勃艮第酒庄从不把某年份评分刻在橡木桶上,而是用二十年时间等待单宁的演化。金融行业却要求每个季度交出速成答卷,这导致很多基金经理从品酒师沦落为调酒师——用短期热门的行业ETF做基酒,撒上概念题材的调味剂,再浇一层杠杆的酒精。
站在外滩看对岸的基金大厦夜景时,我总想起那位摔手机的基金经理。后来他离职做了私募FOF,在最新季报里写道:”终于学会在排名暴政中偷取自由,像候鸟利用季风却不被风向主宰。”这或许揭示了排场的终极奥义:那些数字从来不该是投资的终点,而只是航程中偶尔瞥见的浮标——真正聪明的水手,永远只盯着自己的罗盘。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