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老友在胡同口的精酿酒吧小聚,他忽然盯着手机屏幕长叹一声:”你说我这白酒基金都套了两年了,是不是该割肉了?”杯中的浑浊IPA还在冒着细密的气泡,我却突然意识到,基金早已不是金融产品,而成了某种都市生活的暗语——就像我们谈论天气那样自然地谈论收益率。
说来讽刺,五年前我还在某家评级机构熬夜写基金分析报告时,从来没想到过有一天,楼下卖煎饼的大妈会拉着我讨论半导体ETF的仓位配置。这个行业最魔幻的地方在于,它把最复杂的金融工程包装成了手机APP上几个彩色按钮——货币基金是淡蓝色的”稳健”,股票基金是红色的”进取”,而那个该死的”目标投”功能,简直像极了赌场里的自动投注机。
我见过私募经理在陆家嘴顶层餐厅用波尔多红酒配红烧肉,也见过大学生用花呗套现买新能源基金。有次在虹桥机场,偶然听见两个穿着工装裤的95后程序员激烈争论张坤和蔡嵩松谁的阿尔法更持久——那一刻我恍惚觉得,他们谈论的不是基金经理,而是电竞选手的KDA数据。
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某次行业论坛。当某个千亿规模FOF产品路演时,PPT上赫然写着”运用量子纠缠原理优化资产配置”。台下投资人居然纷纷举起手机拍照——要我说,这年头金融创新已经快赶上科幻小说了,或许下次该有人推出基于元宇宙概念的虚拟资产基金?
当然我不是全盘否定。我自己定投的某只冷门化工基金三年累计收益87%,但秘诀根本不是选基能力,而是纯粹忘记了证券账户密码。这种黑色幽默在行业里比比皆是:精心设计的智能投顾跑不赢瞎蒙的猴子,熬夜研究的因子策略败给闭眼乱点的散户。有时候我觉得整个行业就像个巨大的叙事工场,我们消费的不是理财产品,而是精心包装的财富故事。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养老目标基金。看着那些穿着卡通人偶服的推销员在社区广场发传单,用”每月省杯奶茶钱”的话术吸引年轻人,我总会想起美国次贷危机前的场景。当金融产品需要靠情感绑架来销售时,这个行业是不是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异化了?
或许我们该回归最朴素的认知:基金从来不是印钞机,而是面镜子。它照出的是人性深处的贪婪与恐惧,是这个时代集体焦虑的金融化表达。下次当你点开那个绿色的理财APP时,不妨先问自己:我到底是在配置资产,还是在购买一个对抗不确定性的心理安慰剂?
(后记:那位老友最终没舍得割肉,反而又补仓了五千——看,这就是基金最迷人的地方,它总能让人在绝望中生出新的希望,像极了爱情。)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