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陆家嘴的咖啡馆里,我撞见老陈对着手机屏幕长吁短叹。这位十年前在熊市里都能从容啃三明治的老江湖,此刻却为三只跌破面值的可转债抓耳挠腮。”说好的下有保底呢?”他咬着吸管嘟囔,纸杯被捏得咯吱作响。
可转债这玩意儿,表面上穿着”进可攻退可守”的金钟罩,骨子里却藏着比股票更刁钻的人性试炼场。我亲眼见过私募经理在130%的强赎线前夜失眠——既要防着上市公司半夜发公告,又要提防游资砸盘,活像在刀尖上跳探戈。
真正要命的从来不是技术指标,而是藏在K线背后的心理博弈。去年某光伏债的魔幻剧情就是明证:当转股溢价率飙到80%时,新手们抢着”抄底”,老狐狸却早在120元悄悄清仓。结果?那债就像泄气的皮球,一路滚回103元,把贪图”双低”策略的韭菜们晾在山顶喝风。
我发现个诡异现象:越是声称”稳健”的投资者,越容易在可转债上栽跟头。他们迷信”债底保护”,却忘了查看发行人资产负债率;追捧”下修条款”,却算不清大股东减持的时点。就像我那位买债必看评级的师兄,去年竟踩中AA级地产债的雷——评级机构下调等级时,违约公告都快发霉了。
或许我们该承认,可转债根本不是什么稳健资产,而是戴着镣铐的投机工具。它的”保本”属性像极了糖衣炮弹,让人放松对转股溢价率、波动率、隐含波动率这些真家伙的警惕。真正能赚钱的,反倒是那些把可转债当期权玩的狠角色:他们敢在正股跌停时逆市吸筹,敢在强赎倒计时里火中取栗,这种刀口舔血的玩法,哪是普通散户扛得住的?
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双低轮动””因子选债”的玄学,说得好像按几个参数排序就能稳赚。但去年11月那波债灾撕碎了所有模型——当流动性突然蒸发时,什么溢价率、到期收益率全成了废纸,只剩下交易室里此起彼伏的强平警报。这让我想起澳门赌场那句忠告:不怕你赢钱,就怕你不玩。
说到底,可转债投资更像是一场认知战。你得同时盯着正股趋势、债券估值、条款博弈、资金情绪四盘棋,偶尔还要预判监管动向。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操作,或许解释了为什么真正靠可转债实现财富自由的人,比发现暗物质的科学家还稀少。
所以下次有人跟你吹嘘”可转债稳赚不赔”时,不妨问问他对当前信用利差的看法,或者对某只临期债YTM的理解。我打赌十有八九会看到躲闪的眼神——毕竟在金融市场里,最容易贩卖的永远是幻觉,最难坚持的永远是清醒。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