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土与现代性之间:河南农信的生存辩证法
去年秋天,我在豫东一个村庄的小卖部门口,看见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用布满老茧的手指,生疏地戳着河南农信自助终端机的屏幕。她尝试了三次才成功取出200元养老金,然后长舒一口气,露出仅存的三颗牙齿笑了。这个场景莫名地让我想起二十年前,我祖母要走三里地去镇上的信用社网点排队领补贴的场景。
某种程度上,河南农信就像这位老太太——扎根乡土几十年,如今被迫学习与新时代共舞。但问题在于,这种“共舞”究竟是一种进化,还是仅仅披着科技外衣的传统内核?
我观察到河南农信有个令人费解的矛盾现象:一方面他们在拼命数字化,APP功能越来越花哨;另一方面,他们的信贷员仍然保持着最传统的“走村串户”工作方式。上个月我在兰考县遇到一位姓王的信贷员,他摩托车后备箱里放着智能手机和纸质台账本——科技与传统以这种怪异的方式共存。
也许这正是河南农信最聪明的地方?他们知道在广大农村,人情社会依然是信贷风险控制的最有效屏障。算法可以计算出一个农民的信用分数,但只有亲眼看到他家的粮仓、猪圈和子女的就业情况,才能真正判断还款能力。这种“人机协同”模式,某种程度上比纯科技金融更适合乡土中国。
但令我担忧的是另一种倾向。最近河南农信也在大力推广“普惠金融”,结果我在某县看到的现象是:很多老人被推销了根本不需要的电子银行业务,而真正需要小额信贷的年轻农户,却因为缺乏抵押物仍然贷不到款。这种“伪普惠”是否正在上演?
有个反直觉的观点:河南农信最宝贵的可能不是它的金融牌照,而是它深入毛细血管的农村触点。每个网点、每个助农服务点,都是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显微镜。可惜的是,这些珍贵的一线洞察往往被简化为KPI报表上的数字。
我认识一位在农信系统工作了三十年的老主任,他说现在最痛苦的是“既要保持农信社的魂,又要穿上商业银行的衣”。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农村金融机构的集体困境——在商业化与政策性之间,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他们必须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思考:为什么总是要求农信社转型?能不能让现代金融来适应农村,而不是让农村金融一味地模仿城市?河南农信那些看似“落后”的传统做法——比如信贷员与农户同吃同住的“驻村贷”,可能恰恰包含着金融本土化的智慧。
走在河南的乡间小路上,你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崭新的农信社网点与隔壁的煎饼摊相映成趣,穿西装的工作人员和穿胶鞋的老农在同一窗口办理业务。这种违和又和谐的画面,或许正是中国农村金融转型的最佳隐喻。
说到底,金融机构服务的不是数据,而是人。在科技狂飙的时代,河南农信最需要的可能不是更先进的系统,而是更能理解乡土中国的智慧。毕竟,再智能的算法,也算不清中国农村的人情世故。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