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咖啡,他盯着手机屏幕突然笑出声:”你看,特斯拉又跌了5%,那些去年喊着’all in’的KOL现在开始教人’价值投资’了。” 这场景莫名让我想起2020年在上海超级工厂附近看到的景象——凌晨两点的工地围栏外,居然有举着手机直播的散户,兴奋地对着漆黑一片的厂房喊”看到没有!这就是未来!”
当信仰成为交易指标
某种程度上,特斯拉早已不是一家汽车公司,而成了某种科技原教旨主义的圣杯。我记得去年试驾Model Y时,销售顾问甚至没怎么介绍续航参数,反而花了二十分钟阐述马斯克的火星殖民计划与股价的隐性关联。这种荒诞的叙事渗透力令人惊讶——当投资者开始用”信仰溢价”替代市盈率估值时,我们到底在投资企业还是在参与某种赛博朋克式的宗教仪式?
最讽刺的是,传统做空机构最近开始改变策略。某对冲基金合伙人私下透露,他们现在更倾向于在马斯克发争议推文时做多波动率而非单纯做空——”毕竟摧毁信仰比摧毁财报容易得多”。这话听着刻薄,却道出个残酷现实:特斯拉的估值锚点早就从资产负债表转移到了推特热搜榜。
产能狂欢背后的认知裂缝
亲历过柏林工厂的投产延期风波后,我意识到个诡异的现象:特斯拉负面新闻对股价的打击周期正在急剧缩短。2018年Model 3产能地狱时,股价能连续阴跌三个月,而现在同样规模的负面,市场往往只用三天就完成定价修正。这不是因为投资者变理性了,反倒像是集体陷入了某种PTSD式的应激反应——大家表面上还在争论4680电池的良品率,潜意识里早已默认这是场高风险的情绪博弈。
有个细节很说明问题:特斯拉散户持仓者的平均持股时长从2020年的289天骤降到现在的97天。这意味着什么?或许说明越来越多人开始用赌场筹码的心态对待这只股票——仍然相信牌桌能赢钱,但绝不把筹码揣回家当传家宝。
悖论式的生存策略
我越来越怀疑,特斯拉股价的剧烈波动本身已成为其商业模式的护城河。当媒体每周都在争论”这次是不是终于要崩盘”时,客观上维持了惊人的品牌曝光度。这种免费营销的效果有多夸张?做个对比:大众汽车今年投入46亿美元广告费,其社交媒体声量峰值还不及马斯克一条关于狗狗币的玩笑推文。
但这种病毒式关注正在反噬。最近接触的几位机构投资者都提到,他们开始用”马斯克风险溢价”来调整估值模型——具体做法是把CEO推特活跃度与Beta系数挂钩。虽然听着像玩笑,但当某天早晨你发现持仓市值因为一条关于《艾尔登法环》的攻略建议蒸发5%时,很难不产生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
写在最后
或许我们该承认,特斯拉从来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标的,而是某种后现代金融实验的载体。它既证明了叙事经济学能如何扭曲价值规律,也暴露了Web3.0时代群体认知的脆弱性。有次在湾区科技论坛听到个有趣观点:未来评估科技股时,可能得引入” meme强度指标”来替代部分基本面分析。
现在每次看到特斯拉股价闪崩,我都会想起那个在上海工厂外直播的年轻人。不知道他是否还持有股票,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厂房灯光真正照亮夜空时,举着手机等待奇迹的人只会更多——毕竟人类对幻觉的渴求,永远比理性更顽固。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