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陆家嘴某家咖啡馆,我无意中听到邻桌两位基金经理的对话。”这个季度又要冲规模了,得想个新故事包装一下新能源板块”,其中一位晃着咖啡杯苦笑。另一位压低声音:”老办法,找两个券商出研报,再请几个财经大V吹风就行。”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基金公司本质上是一家故事工厂——只不过他们贩卖的不是小说情节,而是用K线图编织的财富梦想。
记得刚入行时带我的老交易员常说:”基金公司最擅长的不是择时,而是择词。”这话现在越想越精妙。你看那些产品推介会,动辄”颠覆性创新””范式转移”,实际上可能只是把传统消费股包装成”新消费”概念。我有次翻看某知名基金的季度报告,发现”生态化反””价值重构”这类词汇的出现频率,居然比具体持仓数据还要高。
最讽刺的是,某些明星基金经理的粉丝后援会,打榜做数据的狂热程度丝毫不输娱乐圈。基民们追捧的不是夏普比率,而是基金经理的颜值和段子手属性。这让我想起去年某位以”毒舌”走红的基金经理,其管理规模三个月暴涨200亿——虽然同期业绩跑输基准5个百分点。
当然也有清流。认识一位从业十五年的老将,至今坚持手写投资笔记。他的公司藏在金融街某栋老写字楼里,前台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木制接待台。有次我去拜访,看见他正用算盘核对企业现金流模型。”计算机按出来的数字没有温度,”他捻着算珠笑道,”手指摩擦木头的触感,能提醒你这些数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企业。”
或许基金行业真正的悖论在于:当资产管理规模成为唯一KPI,那些真正需要慢火细炖的价值投资反而成了奢侈品。就像超市里的有机蔬菜专区,明知更好,但大多数人还是会走向打折促销的常规货架。
最近注意到有个小众平台在搞”透明化基金”实验,每天公布所有操作细节,甚至包括踩雷后的纠错过程。虽然规模还不到行业龙头的零头,但那种把后厨完全敞开的态度,莫名让人想起早年街坊邻居间的互助会。
说到底,基金公司到底是财富管家还是金融戏班,可能取决于我们每个投资者愿意为什么买单——是光鲜的业绩曲线,还是那份笨拙却真实的责任感。下次买基金前,或许该先问问自己:我们究竟是在投资,还是在参加一场精心设计的金融主题乐园巡游?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3643/